返回第八十九章 人欲(4400字)  明末穿越众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地挂靠了事,独独小民承担重税,养九州亿万之重。

这样的小冰河时期,气候并不仅仅只是一两年,而是一直持续到明末这几十年间未曾消退。被这样极端天气反复蹂躏的普通农民,纷纷走向破产。活不下去的农民,或饿死或揭竿而起,于是大明王朝内地,流民遍地,饿殍遍野,人相食的末日景象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在这种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情况下,土地兼并也在明末达到了有明一朝的最顶峰。

明朝末年,土地兼并已到了空前的程度。王公勋戚和地主豪绅疯狂地走上餐桌,拿起刀叉对准小民,目标直指他们最值钱的东西——土地。结果不言而喻,大多数的农民相继丢失土地,或被迫、或主动的成为佃户。

顾炎武便在《日知录》卷十《苏淞二府田赋之重》说:“吴中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

此时的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广等地的绝大部分的腴田,都被王公勋戚和地主豪绅侵占。

一般地主豪绅通过豪夺巧取总是能心满意足,如此盛景可谓是“求田问舍而无所底止”!

皇室勋戚和大臣的庄田,在嘉靖年间(1522—1566)达到20万多顷,分布在各个省份,占当时纳税田亩总数的二十分之一。至于占地几万亩几千亩的地主多如牛毛,如万历时(1573—1619)南直隶有占田7万亩的大地主。

湖南桂阳也有半数土地为几家邓姓地主所占尽。《桂阳直隶州志》记载:“邓仁心者,崇祯时诸生,弟仁恩为国朝诸生亦居州北;兄弟田数百顷,以富雄一方,至用担石程田契;乘马不牧,游食田野,数十里不犯人禾。”可见邓氏家中之地广!

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戴澳曾作一词如下:

袅袅秋风凄卫水,归舟一叶秋风里。短发未梳眠乍起,三十里,快帆亦会归人意。

漫说东方饥欲死,白粮连舫趋燕市。三老相逢作吴语,空索米,长安半是侏儒耳。

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地位、阶级,看到的景色自然大不相同,当时浙江奉化一县的土地,戴澳一家占了一半,自然能轻易说出“漫说东方饥欲死,白粮连舫趋燕市”这样的话语,如此言语和那句有名的“何不食肉糜”真是不相伯仲。

没有人会将刀砍向自己,更没有人会背叛自己的阶级,戴澳同样不例外,漫说是戴澳,哪怕是21世纪人类文明最鼎盛的时期,同样没有几人会选择背叛自己的阶级去帮助底层人民,敢于这么做的,付诸行动的,才当的起儒家所说的“圣人”。

ps:《论贵粟疏》,西汉文帝时期名士晁错所作。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