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人物介绍:
夏三:退休职工
古云:夏三之妻
达达:夏家之女,大学教师
不儿:达达闺蜜,大学教师
刘流:达达之夫,医生
芹芹:农民
南方:医生
夏之:程序员,夏家之子
故事概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夏三与古云生育四胎,受计划生育影响,将其两胎送给别家抚养。退休后寻找女儿,在寻回两女儿的过程中,展示出人间的离奇,意外,美与丑。以及人类特有的亲情美,心灵美。剧中的夏三与古云热心寻找女儿回家,而女儿达达却不愿意接纳自己的公公婆婆来家居住,这反映出时代变迁过程中的亲情观,道德观在裂变。然而达达的闺蜜——不儿却与众不同……夏家之子——夏之与某女孩又有何种瓜葛咧?当孩子们被寻回家来之后又演绎出一种什么般的新生活?生活的圈子在扩大,真是一幅好热闹的生活、好热闹的人生画面。整部作品诗意盎然,情节上脉伏千里,草灰蛇线。
第一节
这虽是一个南方的中等城市,但不乏秀丽繁华。她别具一格,森林覆盖率高,大河小河数条在城中穿过,镜头摇摇晃晃,美景虚实梦幻,让水天相连,让人类古迹显眼,人们富甲这方风水。
镜头缓缓地摇至一个二面环山,一面向市,一面临水的中档住宅区。夏三与古云进入一栋大楼,在电梯里按下二十六楼。
他们进入刚搬进来的新居——一套近二百平方米的大房,装修中等偏上,风格中西结合,古今参半。
男女主人都感到满意,夏三打开音响。一首费翔的《天边的云》随即飘扬: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它不停的向我召唤,
当身边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边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踏着沉重的步子,
归乡路是那么漫长。
……”
歌声打动着夏三,夏三踏着猫步,似醉非醉,诗意般地朗诵起来:
“我就这样一步步走来,升级发财。从平凡简朴,到现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古云:“就在发癫了……”
夏三:“我们随便露了一手,便把这套房子占有。像似像从远方归来,让我们在此养休。”
古云:“是该歇歇了。”
夏三拿起平板电脑,翻着朋友们给他新房祝辞。夏三念道:
“我想你的房子一定是像你写的小说一样,曲经通幽。”
“你的房与众相同,就象你写的诗一样,抑杨顿挫——但不要故意做作来唱歌。
“你的房装得应像你老婆一样,白胖,朴实热情,天天来客人。”
古云:“一定是赵三发的,前次他搬家我祝贺了他的。”
夏三继续往下念去:“夏三,你在猫城称能,人家称你上三。来咱皇城,你就成了下三。”
古云:“这一定是王龙发的,他到了大城里,耍威风了。”
夏三:“不怪人家,是咱儿子惹祸。”
夏三继续翻下去。
“留一间房给咱,咱随时想着回家。”
夏三向古云翻眼。
古云:“这女崽实在太野了”
夏三:“还有更野的。”
“要么大家欢心,要么大家伤心,你们仔细想好才行。我肯定不是生来孤独一人,事出有因。”
古云:“咱们能歇得下去吗?前生做了孽啊。”
第二节
星期天早上,城中的某所大学教工宿舍里,达达和不儿睡过了头,几次起身,几次跌到下去,睡眠像鬼一般地缠绵着她们不放。夜晚熬夜,早上起不来是常态。
最终还是达达意力坚强,一跃而起,掀掉不儿的被子,不儿大叫大闹。
俩人冼刷一番,向家奔去。
夏家。达达与不儿开门而入。
不儿拿出一项链套在古云脖子上,左瞧右瞧:“胖婆子要带这个东西,更显富足有余,望你喜上添喜,今年找个好儿媳。”
“叔,祝你福上加福,今年写几本好书。”不儿又向旁边的夏三祝福。
夏三:“最近看我写的……”
不儿:“不瞒你说,看得很少……”
夏三摆头做无奈状。
不儿:“叔,这时代已经脱节,不要去留恋过去,劝你迟早另抱芘芭,赶上时代的步伐。”
夏三:“要我去写那些无聊的没有丝毫美感的口水话,要我去写那一眼就能看穿的没有内涵的几个简单人物,要我去赶早抢功……”
不儿:“还能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