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可以将一些自我没有察觉到的情绪变化,进行可视化处理。
有了可视化工具,林行知便可以通过内省的方式,将导致情绪变化的情景提炼出来,从而达到控制情绪的目的。
这项能力,林行知还是很有自信的,仿佛与生俱来一般。
而且,从幼年有记忆的年龄开始,林行知就一直在锻炼这种能力,直至今日。
要说难做到的,当属认知同理心;
简单的说,就是设身处地的对他人的情绪、情感的认知把握与理解。
或许是林行知年幼的特殊经历,再加上自身刻意对情绪的压抑,导致认知同理心并不健全。
不过,在经历了大量有意识的学习,从日常生活,如父母、同学、陌生人,外加上大众常规化的表情与动作特征,林行知已经能对他人的情绪与感情做出恰当的反应。
不同于常规的认知同理心,林行知并不能做到感同身受,似乎只是掌握了一种心理技巧。
正如与张诚安所说的香烟比喻,林行知借用了张诚安先入为主的自责心理,撰写了一个从任何立场看待,都是客观事实的回答。
既没有说谎,又成功诱导了其真实心理。
在林行知看来,既然无论哪一方的主观都认为这是对的,那主观便是客观的,也是没有错误的。
或许,这应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认知同理心理论的一种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