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博馆是恢宏大气的,牌匾都是金光闪闪的。
李南池站在边上看了半晌,说起来以后自己也可以整一个同样金光闪闪的牌匾挂在旁边。
牌匾镀金了都没事儿,在这旁边还有人敢来撬牌匾的话,那就真不知死活了。
抬脚走进军博馆,今儿是工作日,游人并不算多,展览馆里空出了一片又一片空间,零零散散的几个人,拿着相机对着橱柜里面拍,都没有注意到李南池几个人。
展柜前的讲解员小姐姐倒是认出来了这行戴着蛤蟆镜的人,但她们的专业素养很高,工作时间不会离开工作岗位。
看着展厅橱柜内的一行行老物件儿,盯着卡牌上的物品主人和事迹介绍,李南池脑海中浮现了许多从北伐开始到建国一刻的经典抗战影片。
尽管这条时间长河中的许多人物故事在这个时空已经被拍摄,甚至于建国的那些人那些事已经被翻拍了一只手掌数不过来的次数,但在李南池看来,自己亦然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如今这个时空的军事抗战片低迷日久的原因,李南池认为在于对抗战历史的呈现一板一眼,秉持的是跟拍纪录片的严谨,要的是对历史的尊重还原。这样做自然严谨很好,只不过这种思维下,对于艺术加工是个极大的制约。
就比如原时空的《亮剑》,李云龙这个人物本身是不存在的,他是以某个人为骨架,从多个人物中提炼出事迹充实到骨架上凝练成血肉,最终艺术化的创造出这个任务,成为一个抗战群体的代表。
要是一板一眼的去呈现那段抗战历史,像李云龙这样的角色形象那就不可能被创造出来了。
何况,历史就摆在那儿,英雄故事说多也多,可适合呈现在镜头里、有价值呈现在镜头里的,也就那么些了。
李南池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后认为,原先对于这些历史抗战片的拍摄有些历史英雄主义,他明白这是无法避免的,抗战片不凸显出英雄让观众有代入感,那还拍个毛?
但问题是,从英雄视角来拍的这些片子,都是高屋建瓴的,从大人物和战斗英雄的视角拍战争局势的走向,确实是英雄豪迈了,但大人物和战斗英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值得拍摄的人物和英雄都拍完、看似拍无可拍之后,现在的军事片市场整个儿就进入了低迷期。
不过自打自己整出《小兵张嘎》之后,从小人物讲述抗战岁月这一视角开始显露苗头,像川蜀和齐鲁两家卫视没事儿就反复播放的“抗战霸王花”、“神勇掷弹手”这些新出来的抗战片子,都是以小人物视角展开的。
当然了,只是这些开头有些走歪了,这算是走上了旁门左道,虽然也是从小人物的视角来展现,但小人物却是拥有神人般的本事,拍得有些偏神,所以有些不入主流的眼。
但这并不能说明这条路是错的,小兵张嘎和地雷地道两部姊妹篇都验证了朝着小人物大历史的方向走下去,在这个时空是完全可行的,所以李南池决定在现今的发育阶段,继续走小人物大历史的路子,接下来要拍的《三毛从军记》就是如此。
此刻,李南池眼里看到军博馆老物件,可心思已经不在这上面。
对于以往这段峥嵘岁月历史的影片再现,他心中大抵形成了一条清晰脉络,不过对于现代背景的军事片,李南池觉得自己缺少一些认知。
想到这里,李南池向旁边的陈婷吩咐道:
“陈婷,回去后告诉唐经,让他组织人手,做一个军事片现状调查,方向放在现代军事片。”
唐经本来就是集团市场战略调查部的一个研究员,现在让他干这个,正好专业对了口。
陈婷点头应答道,“好的,老板。”
就在几个人在展柜之间徘徊闲晃的时候,一个负责展厅的副馆长走了过来,脸上带笑道,“李导,欢迎光临哈哈!”
李南池如今走在社会上,到哪里被认出来都会被称呼一声李导。
无关他的年龄,而是所达成的成就。
旁白的一个讲解员介绍道,“这是我们的展厅负责人徐馆长。”
来者并不是军博馆的一把手,只不过喊人不喊副,这是默契。
李南池自然也知道这一点,客气的说道,“这还惊动了徐馆长,我们路过这里,就进来看一看。”
徐馆长客气的说道,“我们这里是值得好好看一看的,打仗那一会子的老物件咱么这里都不缺,说不定能激发激发李导的创作灵感的。”
“嗯,往后有的是时间过来!”
“哦?”徐副馆长真的只是在客套一下。
李南池笑着说道,“红星厂在元旦后就会搬到你们的隔壁。”
“隔壁不是军需仓库......哦!明白了,他们正好搬走,你们正好搬进来。”
徐馆长随即恍然,对于隔壁邻居的事儿他还是知道一些的,这会儿看向李南池的眼光多了些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