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 学习小组  我们的1982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表哥叫陈永安,花了一周时间终于办完手续。托陈许近期一直在王校长那里频繁露脸的福,顺利调入一班。平日里就和陈许一起住,陈许在床边垫了几块木板,硬生生将一个单人床变成了双人大床。即便这样,由于陈永安身形高大,床的长度不够,他睡起觉来也只能蜷曲着睡。

之后,高一玮的表妹卞千秋也顺利入学一班,十人已经全部到齐,学习小组顺利开张。

陆大有、沈长河数学较好,但是语文、英语不行,倒是和杜成松非常的互补,陈许便让他们三人分到一桌。基于同样的考虑,卞千秋、陈永安、王安全一桌,杜青玉、高一玮一桌。

至于陈许和徐广峰,暂时独立一桌,主要还是因为复习课目差异较大,并不互通,勉强排在一起只会降低效率。

当然,每桌如果遇到不懂得问题还是会来问陈许。

而对于小组成员来说,每天最重要的其实是陈许雷打不动的各科框架梳理和拟出的模拟题。在这个连出题人都在摸索前进的时代,一套学科系统框架的重要性无需再强调。

陈许还给自己准备了一块小黑板,人一多起来,一对一的辅导便不太现实,有时候便需要集中讲解。

数学方面,陈许上来就讲函数这个最大坑。首先从基本性质讲起,涉及大量的图表,穿插着例题,让一帮人仿佛发现了新世界,不断抬头低头,边看黑板边做笔记。

英语方面,陈许没有太多的英语文章让他们训练,只好使用语法配例句的方式让他们死记硬背那些长难句,还有陈许亲自整理的重点词汇,这是现阶段提升英语分数最有效的方法。当然还有作文模板,但是陈许准备留作最后冲刺的时候再说。现阶段最重要的还是提升词汇量和阅读能力。

物理、生物之类大体类似,离不开框架和题海两个关键词。

政zhi其实是最简单的一块,只要将重要的政策条例背一背,到时候把试卷填满就好了。拉分不多。

各科框架和例题的手稿由一个人专门负责油印,每日轮换。这样其他人的时间便得以节约下来,即便是手抄习惯了的杜成松、徐广峰也能感受到自身效率的明显提升,食髓知味,再也不提手抄这回事。

这就是经济学中伟大的“分工”!

陈许一边把控学习小组的学习进度,一边继续进行他的文抄大业。白天加晚上,以每天五千字的速度向前推进,此时是第四回“幽灵移形幻迷踪三才妙步生彀纹”,陈许正写到“穷儒”公羊羽“三才步”戏耍萧玉翎。

“……大袖一挥,如秋风中一片落叶,冉冉飘过少女头顶,落到她面前,信手一拂。无俦劲气逼得她喘不过气来,踉跄后退,掉头再跑。哪知儒生又在前面。少女一顿脚,施展幽灵移形术,倏忽变幻,眨眼间连换了六个方位,让人眼花缭乱。儒生却不慌不忙,左三步,右三步,悠悠闲闲,不改潇洒仪态,但就在他步履之间,似乎有一个笼子,无论少女如何变化,都无法越雷池半步。每每以为脱身时,那儒生就到了前方,挥手将她挡回“笼子”里……”

于是,众人在学习之余,又多了一项娱乐活动,那就是追更陈许的武侠小说。

徐广峰还有一些老师的自觉性,一开始担心会影响陈许的学习,后来发现完全多虑,便开始花式催更:“晚上写不如白天写,白天写不如早上写。你现在学校里想去就去,不如来图书馆这里多写两章。”

最激动的要数高一玮,这里面的人就属他和陈许最熟络,性格也最跳脱。他成天嘴里念叨着:“我‘黑水’一脉向来以德服人……”

十人小组开始艰难的磨合,但是除了陈许之外,其他人之间的交流并不多。陈许一心想解决这些问题,他并不希望高考之后,学习小组里的人便各自飞去,二是希望他们能成为朋友,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都能够相扶相持。

陈许一直不知道该如何破局,打破这一僵局的是杜成松。

一天晚上,杜成松抱来了整整一箱子书籍。陈许翻了翻,什么《第二次握手》、《朦胧诗选》、《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诸如此类。

“大家近来学习也太辛苦,不如放松一下,今晚组一个诗会,大家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诗?”陈许脑子一转,提议道。

这个提议获得了学习小组全票通过,甚至连徐广峰都放下了手中的《经济研究》。

陈许索性让大家把桌子都拼起来,高一玮取出自己所剩不多的瓜子,在每个人面前放上一小堆,杜青玉和卞千秋又将每个人面前的茶杯续上热水。

徐广峰说:“作为在座年纪最大的,我先来开一个头,我来朗诵一首陪伴我有十年的诗——食指的《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