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公司的股价被打压下来后,就一直没有起色,彼得菲的任务基本完成了,萧竹梅便没再往他那跑,老老实实在家带孩子。
傅松的奶爸生活总算结束了,本来想给严元朝当导游,逛逛纽约这个花花世界。
严元朝却是个做实事的人,连时差都没倒过来,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工作中。
这次公司一共来了将近40个人,光他们这些人在美国的生活成本就不是个小数目,虽然花的不是严元朝的钱,但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恨不得一分钟掰成两半用。
老严这么拼命,傅松这个资本家也很无奈啊,只好勉为其难地同意了。
11月8日,大选结果出炉,老布获得了538张选举人票中的426张,远远超过半数270张选举人票,赢得了88年大选,而且赢得相当漂亮,哪像32年后他的后辈们,一个大选把国家搞得一地鸡毛,让全世界笑掉了大牙。
对于老布成功当选,华尔街无疑是最开心的利益集团之一,他们期待着老布上台后能够沿着里根的既有路线,继续放松对金融的管制。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只隔了一夜,第二天上午,《纽约时报》一篇题为《谁该为这场储蓄机构危机负责》的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
“……无论你怎么看,这些数字都触目惊心的。上周,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委员会称它将支付13.5亿美元来清算加州两家已经破产的储贷协会。它将用掉存款保险基金账面上现存资金的40%,而且流血并没有就此止住……”
其实,《纽约时报》这篇文章披露的只是冰山一角,这件事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比报纸开始意识到问题的时候要大得多。
特别是文章提到,专家们估计这次危机有可能导致有史以来政府最大的援助行动,要耗资200亿到700亿美元。
这个时候的美国,为了团结小弟们对抗红色苏联,节操是有的,下限也是有的,脸皮更不能不要,所以现在美元虽然不再是美金,但真的挺值钱,至少200亿美金的援助款,就够让美国的纳税人瞠目结舌的了。
实际上,美国储贷协会危机早就有不少征兆,其中之一就是美债收益率有倒挂的趋势,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经济衰退。
股市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接下来的几天里,道琼斯指数一路跌穿了2000点,这是自去年股灾后,道指首次跌破2000点大关。
美林证券的收购顾问团队建议傅松马上展开对CA的要约收购,而傅松也认为时机到了,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立刻行动起来。
OT作为收购主体,开始在公开市场上有计划地吃进CA的股票,持股比例很快超过10%。
紧接着,OT正式宣布对CA公司发起要约收购,只是这一消息在雷诺兹-纳贝斯克跨世纪收购大案的光环笼罩下,根本掀不起一丝涟漪。
毕竟CA公司只是一家不到30亿美元的“小公司”,不,现在已经跌到20亿美元以下了,市值还不到雷诺兹-纳贝斯克的一个零头,媒体上铺天盖地都是雷诺兹-纳贝斯克竞买者的各种消息,CA公司收购案只能无奈地屈居在犄角旮旯里。
不过这却是傅松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他可不想引起太多的关注,苟着闷声发大财才是王道。
另一边,雷诺兹-纳贝斯克收购也到了关键的时刻,离正式投标还有不到4天时间,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姗姗来迟,提交了一份连傅松这个老实人都觉得气愤不已的收购建议。
第一波士顿银行打算用分期付款票据买下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的食品业务,然后将食品业务拍卖,所得的80%分给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的股东,剩余部分归自己所有;然后再以150亿美元买下烟草公司。
第一波士顿银行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收购建议,是打算钻即将在今年12月31日废止的内部税法的漏洞,也就是利用分期付款票据可以推延一二十年再交票据税,由此可以节省下40亿美元分给股东,折合每股17.4美元。
按理说,第一波士顿银行能够如此为股东们“着想”,傅松这些股东们应该对其感激涕零,立马答应下来。
但没人是傻子,连傅松这个金融二把刀都能看出来,第一波士顿用心之险恶,无出其右。
这份貌似能使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方案,其核心却含有诸多对联邦税务政策的重大臆测,其可行性难以确定。
傅松这个外国人都知道,在美国可以跟任何人耍心眼,但绝对不能跟联邦税务局耍心眼。
不过这只是第一波士顿银行的建议,最终的投标方案如何只能到正式投标那天才能揭晓。
到了正式投标这一天,参与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收购竞标的一共有四个方案,管理层和它的投资顾问雷曼兄弟,KKR和它的投资顾问摩根士丹利、美林、德雷塞尔·伯纳姆·兰伯特,第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