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前走五百米就要出山时,中队长的警惕性比刚才更差,非常确信前面不可能出现敌人伏击部队,继续催促部队加快行军速度,早点杀到战场。
“叭……”
一声枪响在中队长左侧的山梁上响起,然后耳边就响起一声惨叫,走在他身边的警卫应声栽倒在地上,胸口被打出一个血窟窿。
中队长心里一惊,意识到自己被盯上了。
如果不是警卫刚刚帮自己挨了一枪,此刻中弹倒地的就是自己。
赶紧趴下,失声叫道:“敌袭……咚咚咚……哒哒哒……”
话还没说完,沉闷的重机枪扫射声,密集的歪把子射击声,清脆的三八大盖开枪声……已经响成一片,瞬间把自己的命令压了下去。
中队长很幸运,第一时间趴在地上躲过了这一轮子弹雨。
前后左右的部下就没那么好运了,子弹所到之处,一个个身影就好像活靶子,被成片成片扫倒在地。
士兵的惨叫声,军官的叫骂声,武器弹药砸在地上的咣当声,子弹掠过天空的嗖嗖声……很快响成一片!
中队长面对这一幕都呆了,对手暴露出来的机枪火力太强大,轻重机枪数量足足是自己的好几倍。
快速扫一眼周围,两百多个部下已经有一半官兵倒在地上,或死或伤。
中队长知道自己必须马上改变眼前的困境,否则任由对方轻重机枪这样横扫下去,部下还没来得及反击就会被杀得一干二净。
果断抽出指挥刀,一边挥舞一边命令:“轻重机枪马上反击,压住敌人。掷弹筒,迫击炮,马上射击,先敲掉敌人的重机枪火力点。”
“其他人分散隐蔽,等敌人的轻重机枪火力点被我们打掉后再反击……”
这是日本人在战场上惯用的打法。
每个指挥官都对麾下的炮兵和掷弹筒部队充满信心。
只要掷弹筒和迫击炮加入战斗,伏击自己的敌人装备再多轻重机枪都不够他们去炸。
事实确实如此,抗日之初,包括八路军在内,好多中国军队都吃足了鬼子掷弹筒的亏。
因为不知道掷弹筒的威力如何,也不知道鬼子竟然把掷弹筒打得那么准,战场上面,中国军队装备的好多轻重机枪刚一出现就被这款武器给摧毁。
没了轻重机枪掩护,步枪手的枪法又比不上小鬼子,双方继续对阵下去,肯定会出现中国军队大败日军的结局。
周成来自后世,很清楚掷弹筒的威力和巨大杀伤力,当然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在救国军的历次战斗中,除了鬼子指挥官,轻重机枪手,炮兵是部队的第一攻击目标,掷弹筒也包含在其中。
掷弹筒威力虽然很大,但也有一个致命缺点。
因为没有专门的瞄准器具,必须要非常熟练的掷弹筒兵才能依靠经验准确命中目标,只要把掷弹筒兵干掉,普通步枪手拿到掷弹筒也打不准目标,还不如他们自己装备的步枪有用。
伏击战一开始,三个主力连装备的六挺重机枪,二十多挺轻机枪,三四百条步枪,全都集中火力射杀队伍中间的炮兵,掷弹筒兵,机枪手,军官,步枪上挂着膏药旗的小鬼子曹长……
特别是走在队伍中间的炮兵分队和重机枪分队,直接遭到四挺重机枪和七八挺轻机枪的联合打击。
重机枪手,和炮手是技术兵种,都只经历过新兵训练,上战场也是被步兵保护着,很少面对面和敌人交火,所以他们的临战反应速度对比普通步枪手整整慢了半拍。
子弹泼雨一样被轻重机枪打过来,半拍的功夫虽然很短,但足够收走好多鬼子性命。
中队长下达反击命令时,遭到重点攻击的机枪手,炮手,掷弹筒兵,直接伤亡超过三分之二,剩下的鬼子被死死压在地上。
更重要的是,遗落在山路上的轻重机枪和迫击炮太显眼,全被参与伏击的轻机枪手看到,而且专门安排人盯着,不准小鬼子靠近他们。
军令不可违,虽然知道现在靠近轻重机枪很难,但收到反击命令的机枪手还是硬着头皮往前冲。
人还没碰到机枪,子弹就朝机枪手飞过来。
尽管鬼子趴在地上,但因为伏击部队埋伏在山沟两侧的高地上,轻重机枪全部居高临下朝鬼子射击,嗖嗖飞舞的子弹仍然在机枪手后背钻了两个血窟窿。
血花飞溅的瞬间,机枪手一下子瘫软在地上,没了动静。
这只是整场伏击战中的一个战斗场面,其他地方的激烈程度有过之而不及,特别是被重机枪盯上的迫击炮旁边,幸存的鬼子炮手刚准备靠过去,大拇指粗细的重机枪子弹直接下雨一样打过来。
要是被命中后背,直接打出一个拳头大小的血窟窿。
要是命中四肢,那就惨了,子弹强大的动能直接可以把四肢打断,露出里面白森森的骨头和鲜红的血肉,血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