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的确是太苛刻了。
晋王不仅经营开封府多年,在文武百官中都有威望,又是亲王尹京,早就定好的约定俗成的储君,只是没有拿到明面上来说而已。
也就是说,如果赵匡胤突然暴毙,赵光义马上继位天然合法,百官不会有任何的抵制。
孙林作为侄儿跟赵光义争位,可以争,但若是咄咄逼人,避不开孝悌二字。
虽然皇子天然就有继承权,而且是个年长有贤名的皇子。
法理上站得住脚,但奈何文武百官要认。
连赵匡胤也只能暗中推动,只待水到渠成。
孙林先前的表现的确太急了。
要不然,沈义伦等人也不会表露鲜明的立场。
“沈义伦并没什么错,我分置相权,自然会抵制。我想当一个明君,他何尝不想当一个良相!”
如果沈义伦当一个应声虫宰相,史笔如刀,他会遗臭万年。
连赵匡胤都畏惧史笔,何况沈义伦?
孙林明悟,赵匡胤是在劝他隐忍。
有些事情,赵匡胤可以做,他不能急。
同时也是在教他,怎么做一个好皇帝。
你老子我或许不是一个好皇帝,可世宗郭荣是,多学学郭荣。
或许是室内烧着炭火炉,也或许是两盏茶下去暖意从脾胃里沁出来,身子骨暖洋洋的感觉舒服。
赵匡胤的话也多了些。
“为官者,御下是门学问。让他们互相制衡只是其中之一。合力办好差使为上。利用开封无家宅官员的怨愤,去打击有家宅的官员,不是智者所为。若以此为开端,不加禁止,朝堂上每日都是阴谋暗算。”
孙林这才意识到,过分依靠政治斗争的确不是好手段。
最好的办法就是破局,找到化解开封宅地矛盾的办法,尽可能赢得大多数人的支持。
比如迁都洛阳。
“我考考你,迁都洛阳,不仅你叔父会阻止,许多勋贵家族、朝堂朱紫大员都会抵制,如何分化?可有良策?”
赵匡胤怀着考究儿子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