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四章木匣千里能传音  大明皇弟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试进行本时空第一次无线发报试验了。

电力主要靠的是单缸柴油机带动的发电机,除了这个以外,还有十几个蓄电池组成的电瓶组,最大可以提供一百瓦的功率,理论上的通讯距离是无限的,尤其是在这个时代,没有电磁污染的环境里,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接收到这台电报机发出的信号。

因为西班牙人已经开始向北美探索,为了今后的世界格局,朱厚炜准备这两年派出舰队前往太平洋对岸,在欧洲人之前,抢占美洲大陆的关键的节点,为以后控制太平洋打下基础。

在他的计划里,澳洲和新西兰也不允许欧洲人插手,这是大明的自留地。为了方便远洋探索,他才急于把无线电搞了出来,电话只不过是顺带搞出来的产品,虽然只能够一对一的讲话,但装在船上非常好用,方便各部门的通讯,舰长指挥起来得心应手。

对于朱厚炜庞大的计划来讲,无线电报机更加重要,舰队之间的需要及时的相互联络,总部也需要时刻掌握舰队状况。对于海上远洋航行来说,在这个时代,电报是不可替代的通讯工具,也是大明军队战力的倍增器。

朱厚炜目前共开发出三种无线电收发机,分别是十五瓦、六十瓦和一百瓦三种。其中15瓦的无线电收发机属于野战电台,用手摇发电机发电,也有用脚踏发电的,发电机有十几公斤重,野战行军时需要专门的人员携带。

六十瓦以上电报机,就需用柴油机带动发电机提供电力了,没有谁能摇动那玩意儿。需要配备柴油机,这样整套设备就越发的笨重,肯定不适合野外行军,只能够安装在船上或者马车上,对于他来讲,这已经足够了。

无线电通讯在原来的时空也是个跨时代的发明。电波这玩意儿很神奇。当电波波长大于一米即频率小于300时,地球大气层的电离层就是天然的反射体。靠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反射传播的电波,可以称为天波,又称电离层反射波。从电离层反射的电波可能有一个或多个跳跃,因此这种传播用于长距离通信。

发射的电波是经距地面7080公里以上的电离层反射后至接收地点,其传播距离较远,一般在一千公里以上。缺点是受电离层气候影响较大,传播信号很不稳定。电离层反射的动力,主要来自无线电波发射的功率无线电台发射的功率,主要来自电台本身的“瓦特”数量。电台瓦数越大,发射功率就越大发射功率越大,电台讯号传递就越远越清晰,随之,电台的体积和消耗的能量就越大。

因为需要跨洋通讯,朱厚炜才更加需要大功率的无线电发报机,比如六十瓦和一百瓦,只有这两种功率才可以实现远距离通讯。

不过也不能够小觑十五瓦那种,1000之内的通讯完全可以做到。这么小的功率为什么能够发射那么远呢?放在后世,一定达不到,可在这个年代,根本就不是问题。首先,通信距离与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和工作频率有关。现在这个年代,天际中的无线电讯号量非常非常少,电离层非常非常干净,小功率的电波讯号都能够传递的很远很远。

三天后的通讯实验非常的成功,北京和青岛通过电报联系,朱厚炜很快就知道了朝廷对处理朝鲜问题所做出的决定,他也同意李东阳的看法,决定按朝廷的意思办。这一次实验非常成功。一句话,无线电通讯的效果是杠杠滴,从现在开始,大明科技水平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和朝廷上下很兴奋不同,只有朱厚炜并不是特别的满意,对于他来说,火花发报机只是个过渡产品,缺点很明显,火花发报机的频谱太宽了,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即同一范围内只能有一台发报机工作,反正只要一开机,所有的收发机都可以收到同样的信号,不过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因为无需保密,其他的国家没有这玩意,也不可能泄密。

朱厚炜的最终目标是使用电子管放大信号的调幅发射机。而后者最大的优点是,能直接传播语音信号。单从原理来说,无线电通讯和电话本质上极为相似,都是将声音的震荡转化为电流或电磁波的变化,经过远距离传输抵达另一端后再重新转变为声音。

只是人的嗓音频率太低,使得信号波的波长过长,而波长越长,所需天线的尺寸也越大。如果直接发射语音信号,天线长度恐怕得达到一百公里以上,这在工程上是一件无法实现的事情。所以想要将语音传递出去,就必须搭乘上频率更高的载波。

这正是所谓的调制。而两者混合在一起的新波形在被接受后,收听方也必须通过一系列解调手段将高频波滤去,只留下有意义的低频波,才能转化为最终的语音。调幅发射机一旦成功的话,无论是大明军队还是情报机构,都将真正意义上具备战场实时通讯的能力。

对于战争而言,它的意义可谓不言而喻。不过现在已经跨出了第一步,未来还会很远吗?

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