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九章劲草纵横势未锄  大明皇弟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口不如清末,但市场容量也是非常可观的。

同时,这是卫王府管理团队第一次单独制定的项目,如果成功,朱厚炜相信这个项目的推动力能带来登莱经济、技术、管理的转变。朱厚炜也希望通过集约化生产、技术创新来加速这一进程。技术创新就是使用新式机器,除了水力纺车外,还会有人力的纺车,以解决大量人口就业。

虽然登莱有柴油机,但是柴油的产量毕竟有限,目前还只能够以水利为主。相比起工业革命前的英国,纺织科技还不如中国十三世纪的水平,因为他们连多锭的概念都没有,直到1764年珍妮机发明才有多锭的纺织机械,而水力纺纱机更是要等到1769年,足足比中国的水力纺机晚了四百多年。可以说,登莱的起点和条件,要比后世的英国人好的多。

陪同参观的叶良辅介绍江南纺织产业的情况时说,江南纺纱基本上还是手工操作。这让朱厚炜有些疑惑,宋代就有用于麻纺织的水力纺车,但直到这时,叶良辅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江南有用于棉纺的水力纺机。此时江南等地也有水力纺车,不过仍是只用于织麻,却没有任何用于棉的水力机械。那些人都是傻子吗?这么好的机械不懂得利用,可真是怪事!

正因为如此,何鼎看到了商机,他特意在王府所属的工业研究室设立了这个项目,然后又从登莱职业学校机械系抽调了很多学生参加。奖金很高,研究室和机械系一群年轻人干劲十足,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研究人力纺纱、水力纺纱和织布。

有了以前各个工厂、特别是羊毛纺织厂、以及科技班和职业校的积累,有专研精神的人很多,熟练工匠也不少,研究进展得很快,一个月就拿出了成品,试验后效果很好,现在已经正式投入生产。

看到出了棉纱线,叶良辅也满是笑容,他久做商社,对棉布的行情很清楚,一般来说,织布比纺纱快,很多时候是织机等纺机,水力降低了劳力的数量,转子数量是人力的十倍以上,那么登莱的价格会比江南低得多,唯一顾虑的,就是担心水源不足,所以这家厂子才建在了水库旁边。

叶良辅看着那些正在抽棉条的妇女织工,皱皱眉头,对朱厚炜说道:“殿下,这个水力纺纱机倒是好,就是这个棉条,若是还是要人力来抽,实际也节约不了人,最多是省力一些。”

讲实话,朱厚炜对纺织业真是一窍不通,这些具体的细节还不太清楚,他转头看看负责水力织机的人,这人便是他今天才认识的张殊,这个小孩才十七八岁,跟朱厚炜差不多大,原来是北京人,一家人去年才来到登莱。

这小孩子非常聪明,读过私塾,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去年随着家人来到卫王城后,就进入登莱职业学校机械班,学习非常刻苦。加上他底子好,接受能力强,很快就显示出与众不同,学习不到一年,就成了机械班的佼佼者。

张殊在机械班已经做过多个机械项目,每次都表现很好,小小年纪被聘用兼职成了纺织工坊里面的技术主事,如今他还在登莱职校高级班学习。刚刚朱厚炜考核过他,发现这家伙对机械很有天赋,极有希望成为大师级人物,所以对他非常的看重。

看到这位王爷的目光看向自己,张殊倒不是很紧张。他恭敬中对两人道:“殿下,叶大人,从棉条抽絮,便是棉纺有别于丝麻织物的最要紧的一项,俺们机械班研究过江南的织机,他们的转子一般为三锭四锭,盖因纺工一手执棉条,一手抽絮,五指之间便最多四条,由此锭子不能超过四个。”

朱厚炜和叶良辅都不懂这些,认真的听着张殊讲解,他们看张殊的神态,应该是有预案能解决。

张殊继续道:“蚕丝的难处在缫丝和合丝,到纺丝之时已较容易,麻亦长,难在绩而不难在纺,是以合用多锭纺机,棉花单丝甚短,又互相缠绕,纺纱前只能搓为细长棉条,双手边纺边抽,必须手指之间执棉条。

要增加锭子,就得在抽棉条上下工夫,俺昨天在一江南纺机上发现一物,是一个可以带五锭的木条,由此俺想到一个法子,用两个木制长条当作两手,由两人操作,三四个人便可管四十至六十个锭子,如今在人力纺车上试验,待稳妥之后再上到水力纺车。”

何鼎这时补充道:“殿下,张殊确实机灵,这个双层木条虽是看着简单,但无论水力人力,实乃棉纺机之关键所在,目前看来颇为可行,咱家打算定张殊为首功,拿一等奖金。”

叶良辅听完问道:“人力和水力最多的带几个转子?”

何鼎笑道:“人力眼下是实验的八转和十二转,后面实验二十四转,水力可到六十转。”

叶良辅听完默默计算了一会,他对朱厚炜低声道:“殿下,这可是笔大买卖啊!眼下棉纱最多的是苏州和松江,他们中品售价一般每匹一钱五六分银,其中棉价约一钱一二分,毛利大约两成,运到北地售价每匹三钱银。

若是登莱能做出相同之物品,已是占了地利,走海运去天津和辽东,亦比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