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章 静夜思筹谋新政  大明皇弟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师,其祖叶新应募赴京,遂落籍顺天宛平县得胜关,以大户氏称之。少废举子业,至山东临清承世业,商贾棉布、青靛、染料诸货,因他善于经营,家业隆隆日起,资越饶。

他为人豪迈,饮酒五斗勿乱,轻财好义,喜救人危急。在原时空正德年间,临清等地遇到饥荒,叶良辅将燕赵之人欠他的十万两白银的债据全部烧掉。

明史记载:有少弟者多酒而不能治生,他以祖业送之。其筑室于铁拐峰之阳时,土木方兴,有工匠造私器,被家童发现后告知主人,他却不以为然,说此事我知道。工匠很惭愧,私自造之事绝。

邑有大役,叶良辅赈济之。有人劝他装穷推掉赈济之任,叶良辅奋然曰:“吾徼天幸,以匹夫积镪资巨万,吾不胜此谁当胜者。”

从这可以看出,叶良辅的确是个品德高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然而打动朱厚炜的还是他古之侠客般的为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时空的正德初年,叶良辅在京捐资官光禄寺署丞,良辅官职不高,却同正德初“八虎”之一的张永友善,始张永资乏常求于叶良辅。时朝中刘瑾专权,大肆陷害排斥忠良,连老皇帝临终托孤的阁臣谢迁、刘健及帝师王鏊也不能免幸。

不久,张永与刘瑾发生了矛盾,张永饮酒间问计于良辅。良辅乘机说,刘贼不除,国无宁日,公公也将吉凶难料,今乘上皇上爱足下,宜早为计也。

张永问,今刘太监同圣上形影不离,朝中及皇帝身旁尽布耳目,唯恐有人接近圣上告其状。

叶良辅施计告之曰:“天下大事未有失权失宠而能办者,足下宜请于上,出镇大藩或辽或蓟,要于近不要于善,当陛辞时涕泪横流,极言瑾奸状。伺归朝之日,复极言之,未有不得者也。”

意思是天下办大事的,一定要有朝廷信任,如今你同刘逆都是圣上最亲近的人,可向皇上请求出使辽蓟,当有机会接近皇上时,心不能软,要极言刘贼的罪状,如皇上不接受,要磕头痛哭流涕使圣上相信你的忠心,这样做定能成功。张永转忧为喜,顿首称善,并与良辅义结兄弟。

机会终于来了,不久,宁夏安化王朱寘璠以讨刘瑾为名造反,朱厚照亲点张永监军西讨,张永率领三万征讨大军至宁夏与陕西交界处接俘,然后班师回朝,在城外候旨献俘。

叶良辅赶到大兴,为张永接风。密室中良辅举杯曰:“张公公危在旦夕也!”

张永大惊说,如今天子信任,功成名就,谁敢害我。叶良辅苦笑一声说:“亲足也。”

接着分析给张永听,他立下这样的大功,必定引起刘瑾的妒忌,刘逆日夜伺候在万岁爷近旁,皇上一日不见他,便一日不乐,日后总能罗织罪名,置你于死地。

张永惊出一身冷汗,继而又神秘地告诉叶良辅,他已有准备,但成败未知。

据史料记载,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十日,张永献俘结束后,皇帝在宫中置酒犒劳张永等功臣。

开始因刘瑾陪伴在旁,无法奏疏其罪。也是天意要灭逆贼,酒至夜半,一向谨慎的刘瑾忽感身体不舒,料无他事便起身告退。张永立即跪拜在地,呈上刘瑾欲谋反的奏疏。

皇帝马上亲自率领校尉前往刘宅,果真在刘瑾家里抄出了衮服蟒袍、刀甲弓箭、金印玉带等违禁物,尤其使正德帝不能容忍的是在刘瑾随身携带的折扇中,发现了一把利刃,定是想等时机成熟杀君夺位。

刘瑾被擒,灭门九族,世人皆归功张永,而不知其出谋划策者洞庭山叶良辅也。为答谢叶良辅谋划之功,张永欲奏请给良辅报功,被婉拒。欲以叶良辅次子继之,又被拒绝。叶良辅深知宦官当权,天下必乱,事成即归故里,在后山铁拐峰下度过余生。

正所谓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颇有古之大侠之风。

今天叶良辅是奉卫王之命专程前来拜访礼部左侍郎王华,完成卫王嘱咐的招揽人才重任。当然,他真正要招揽的人并非王华本人,而是他的长子,时任兵部武选司主事的王守仁。

去年年底,卫王朱厚炜报请朱祐樘批准后,正在筹办大明两所大学:即大明皇家行政学院和大明皇家烟台海军学院。

目前大明皇家行政学院还在筹建。海军学院已经开学,朱厚炜招聘了明朝中期名将俞大猷的老师王宣、赵本学和李良钦等人。这些人中间,赵本学极受卫王看重,被聘请为海军学院的教育长。至于他鼎鼎有名的学生俞大猷,目前还只是个三岁的娃娃。

赵本学,原名赵世郁,字本学,号虚舟,生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赵本学本是南宋皇室后裔,是易学家与军事理论家,学宗以“虚”为主的泉州人、理学家蔡清虚斋,故自号虚舟。他的主要军事著作有赵注孙子兵法和韬钤内外篇。

在朱厚炜穿越前的那个时空,赵注孙子兵法广泛流传于琉球、日本、美国及其他国家。公元1863年,日本多次重版赵注孙子兵法,赵注孙子兵法成为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