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东西堵在胸口,让他喘不过气来。
这就是所谓的“弘治中兴”,这实在太让他失望了。来到这个时空,朱厚炜还是第一次目睹最真实的大明底层,他原来以为弘治年间老百姓过的还算不错。做梦也没想到这些军户们竟然贫困如斯。
一路上,何鼎悄悄对他解释了一番。原来随着明朝政治的日益腐败,卫所制也出现了大问题,其中直接的问题就是:军队的士兵和土地大量流失,被划为了私产。
士兵的流失,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土地兼并,大量本来属于军户的私田,被豪强地主以及军队将领,用各种名目私吞。军户没了地,却还要承担国家的赋税,最后没办法只能跑路。
同时正军所负担耕种的军田,也容易被当地军事将官吞并,原本给国家当佃户的士兵,变成了给将领自己家当佃户。
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士兵的地位更加低下,在明朝初期的时候,擅自调动一百名士兵就形同谋反,可到了中后期,士兵们经常被调动,给达官贵人家里干私活。
没有了土地经济的保障,士兵人员也严重缺编,经常是账册上有数目庞大的士兵数量,仔细一查对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而且仅有的士兵,也经常是一些老弱残兵。
如此一来,曾经横扫天下的大明军队,就变得越来越不给力了。明朝战斗力的退化,从中期开始局面就非常严重。
比如“土木堡之变”后,名将郭登临危受命,担任边防重镇大同的总兵。到任后才发现,按照账册,大同原本应该有兵马八万多,实际却只有一万多。边防重地尚且如此,其他地区可想而知。
而相比于卫所制的这些问题,对于士兵们来说,卫所制的另一大问题,就是它的僵化。在这套制度下,将领的后代永远是将领,士兵的后代永远是士兵,当兵的种地打粮或者修墙铺路,都基本上很难出头,除非是战场上立了大功。
可具体到卫所里,进入作战部队的几率,在边境是百分之三十,在内地是百分之二十,进了作战部队,碰到立功机会,也同样是困难的,如此一来,士兵自然没积极性。随着明王朝的演进,越发失去保障且没有积极性的明军,战斗力也一度直线下降。
何鼎把现在的情况介绍完后,才指着衣衫褴褛的刘千户和康百户说道:“殿下,看他们这副穷困潦倒的样子,这两位就是好官。他们没有黑了良心盘剥这些军户,殿下,如今这样的好官不多了,您错怪他们了!”
上辈子作为退伍老兵的朱厚炜,最见不得军人的家属受苦。听说自己错怪了这两位好官,便站起身来,朝刘千户和康百户深施一礼,吓得两人又扑通拜倒在地。
朱厚炜红着眼圈把两人扶起,说道:“刘千户,康百户,你们是好样的!爱兵如子,愿意和你的士兵同甘共苦。是我错怪了两位,我向你们道歉!”
刘千户哽咽道:“殿下,俺没本事,救不了乡亲们。这些乡亲都是跟着洪武皇帝从死人堆里杀出来的军人后裔,要是盘剥他们的子孙,俺怕天打雷劈呀!”
朱厚炜伸手从何鼎手中拿过来一千两银票,这是他在宫中多年的积蓄,他把银票塞在刘千户手中说道:“本王现在只有这些银子,帮不上大忙,请用这些银票去卫城购买粮食、棉花和布匹,分发到每家每户,冬天马上到了,要让乡亲们吃得饱穿得暖,先度过眼前的难关。”
拿着这些银票,刘千户嘴唇哆嗦,眼泪唰唰的流了下来,康平也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刘千户声音颤抖地说道:“殿下,这……这如何使得?”
朱厚炜噙着眼泪叹息道:”收下吧!没什么使不得的。是朝廷对不起你们,没有治理好这个天下。我替他们赎罪!”
此言一出,在场所有人都瞠目结舌,这话传出去可不得了,诽谤朝廷,可算得上大不敬。即使你是皇子,那些御史言官肯定会弹劾,让朝廷予以严厉惩处。
朱厚炜心中愤懑,根本不在乎这些,继续说道:“老何,麻烦你回去一趟,告诉父皇。本王打算留在福山千户所,不让这里的乡亲过上好日子,本王绝不离开这里。”
何鼎大吃一惊,扑通一声就跪倒在地,哀求道:“殿下,这可使不得啊!皇上还盼着殿下回去呀!”
朱厚炜抢过去把他拉起,态度坚决,说:“孤意已决!老何,把我的原话告诉父皇,不能够让我们的军人流血又流泪。孤要替大明朝堂上的衮衮诸公赎罪!
老何,回去把我的实验室搬来,告诉我父皇,请把福山所封给我作封地,把福山千户所的班军调回来给我作卫队。三年以后,我还父皇一个天下第一千户所。”
这天下午,此言一经传出,整个福山千户所哭作一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