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掩涕太息民生艰  大明皇弟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

朱祐樘听到李东阳前面把自己夸成了一朵花,正兀自得意,后面李东阳话风一转,又提出了财政问题,不由皱了皱眉问道:“如何扭转国家财政的困境,想必宾之先生早已运筹帷幄,成竹在胸了。”

“臣自弘治十一年入阁担任辅臣,就一直关注财政问题,”李东阳怕说啰嗦了皇上不耐烦,故尽量言简意赅,“江南三大政,漕政、盐政、河政,都是财政,北边之屯田、茶马交易,也都是财政,方才目臣提及的子粒田问题,就更是财政了。天下田亩,额有定数,显而易见,勋贵手中多一亩子粒田,朝廷就少一亩田赋。

臣算过,如果仅从宗室所有勋田中,每亩抽三分税银上交国家,朝廷就多了一百二十多万两银子,这相当于三边总制麾下十万将士一年的开支。如果全国所有的勋田都如此办理,则北方九边的军费几可解决一半。”

“有这么多吗?”朱祐樘问。

“臣认真计算过,误差不会太大。”

朱祐樘缄口不言,心中立刻盘算起来,当政这么多年,虽然有了些起色,但朝廷的度支依旧很艰难,总是捉襟见肘。他也知道这是帝国的财政出了问题。

问题出在哪儿?简单一句话:该交税的人没交税,不该交税的人交到倾家荡产。该工作的人不工作,不该工作的人累到吐血,国家该收的税收不上来,不该收的税收了太多,说到底,还是一个政策问题。

可是按照今天刘健和李东阳的奏对,这次改善财政打算拿那些皇亲国戚和勋贵开刀,这里面的关系何其复杂,岂可一蹴而就?再说盐税改革尚未彻底完成,已经损害了很多既得利益者,如果立刻把矛头指向皇亲国戚和勋贵,恐怕国家会乱起来。

不说远的,最让他头痛的就是张皇后的娘家,寿宁侯张鹤龄兄弟这些年来,巧取豪夺,兼并了多少土地,他也有所耳闻,虽然几次想要整治,但他总是过不了张皇后那一关。

如果按照内阁提出的建议要进行财政改革,第一步势必要清理田亩。拿出来祭旗的必定是张皇后的娘家,想到这里,他又有些犹豫起来,不得不慎重考虑。罢了,饭还是一口口吃,暂时先放一放吧。

主意既定,朱祐樘便对两人说:“两位都是朕的肱骨之臣,心忧财政,本是替朕操心,增加国库收入。唉,一个丁门小户的人家,打开门来尚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大事,何况一个国家?手上没有银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不过嘛!两位爱卿做事不能太过操切,凡事还是要有个度。朕看这份财政改革计划过于激进了,有些做法还待商榷,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则会让功勋子弟寒心的。这样吧,这事情让朕仔细思量一下。你们也回去让户部拟本送呈上来,到时候再议,如何?”

刘健见朱祐樘态度敷衍,打起了太极。心中一急便脱口而出:“皇上,财政国之大事,岂可如此敷衍?您这样畏手畏脚,如何能够中兴大明?”

朱祐樘知道他性急,倒也不介意,只是摆摆手说道:“希贤啊,汝言重了!任何新的政策实施推动还需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朕尝闻谋而后动,思而后定,如今盐税改革刚刚初见成效,现在又马上推出子粒田税,是否合适呢?

今年盐税不是提高了两百万两银子吗?这说明还有成长的空间。盐改尚未彻底地完成,马上又推出一个子粒田税,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影响到盐税改革。朕以为朝廷需要的是政局稳定,太激进了反而适得其反。

这份提案是出自礼部丘濬之手吧,他的《大学衍义补》朕也看了,的确很有见地。只可惜,他提出的财政改革方案也是过于操切了,朕不取也。

两位爱卿,朕心里也急,朕还在做太子的时候,就知道大明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一步改革,都会牵涉社稷安危。朕不敢不慎!朕继位后每走的一步都如履薄冰,生怕行差踏错。一步错则步步错啊!朕如何敢不慎重。

两位爱卿,朕清理朝廷弊政这个决心是有的,但不希望所有的矛盾集中爆发,如果阻力太大,新政反而推行不下去。这份奏折容朕再思量思量,你们也多想想,看看有没有纰漏,能不能制定一个缓和些的办法,避免激化矛盾。”

说到这里,朱祐樘拍拍椅背,说道:“好了!两位爱卿,今天就到这里吧,朕也有些乏了。”

“臣等告退。”

刘健和李东阳见皇上赶人了,只好起身施礼告辞。

出了建极殿,刘健懊恼地说道:“哎,皇上什么都好,就是有些保守,过于优柔寡断了。皇上不敢给子粒田征税,还不是因为张皇后,也……”

“刘首辅慎言!”李东阳立刻阻止刘健的口无遮拦,劝道,“皇上生于忧患,比任何人都有危机意识。皇上虽非英主,却是明君。正如皇上所言,盐政尚未全部达成目标。现在就提出粒子田税,的确有些急于求成。下官也以为皇上言之有理。我看还是先缓缓吧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