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谁跟横刀立马,唯我李大将军
“快来看啊快来买,新出的报纸啦。”
“五十文一份,五十文一份,只有最后一百份了,再晚就没有了。”
长安城里,一个新兴的群体诞生。
那就是突然涌出的无数报童。
每日午,大街百个报童穿梭。
将很多豪门大族预定的报纸送到府。
也有一部分报童,挎着一个绿色布包,里面装满了报纸。
沿街叫卖声此起彼伏。
但是,往往只需要叫一声。
很快就有一大帮人来,围着报童。
片刻之后,几百份报纸就销售一空。
这已经成了长安城每日必定演的戏码。
而看报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读书人自然不用说了,报纸乃是身份的象征。
很多不认字的人,甚至也买一份报纸,让认字儿的人帮忙念给他听。
一时间,看报蔚为风尚。
成了长安人不可或缺的生活。
皇宫。
李世民一只手端着茶杯,一只手打开报纸,翘着二郎腿,开始了每天的看报时间。
他每天最关注的,乃是楚文偶尔写的时事评论。
每次只要楚文写评论,他一定要反复阅读揣摩。
只觉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深刻。
心中对楚文也是愈发佩服。
不但佩服他的深刻,还佩服他的文笔,更佩服他天马行空的思维。
不愿出仕为官,反而做商人,已经让他出乎预料了。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楚文不出手则已,一出手直接就一鸣惊人。
先是一炮打响,将《三国演义》推向前台,掀起了购书狂潮。
接下来,又推出了报纸。
再次引爆长安城。
这份才情和能力,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他甚至要求李承乾和长乐公主皇子公主,每天必须看报。
因为这报纸不但包括了吐蕃出征的前线情况,还包括了市井小民的生活状态。
一个是国事,一个是民事。
两者都不可或缺。
而重中之重,则是每日的时事评论。
从评论文章的思路,就可以思考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
作为皇子和公主,这些自然是必备的技能。
因为,他们代表了大唐最尊贵的姓氏。
……
房府。
房玄龄背着手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老爷,快过来喝粥啦。”
小妾叫道。
但是房玄龄不闻不问,反而神情更焦虑了。
小妾无奈地笑了。
老爷最近简直着了魔了,每次不拿到报纸,根本就没有闲心吃早饭。
正感叹间,一个下人飞快地跑了过来。
脚下像是踩了风火轮一般。
“老爷,报纸来了!”
下人大声喘息着将报纸拿到房玄龄跟前。
房玄龄一根绷紧的弦,这才猛地松了。
“把粥端过来!”
房玄龄中气十足地叫道。
然后,一边喝粥,一边开始了每天的看报时间。
……
类似的场景,几乎整日里在长安城中演。
约莫半个月后。
报纸生意,完全走了正轨。
无论是撰文、还是印刷,还是销售,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而楚文再次当起了甩手掌柜。
所有的事情,都不必他亲力亲为了。
他每天最多就是审核一下书生们写的时评,以期保证质量。
楚府。
楚文开始盘算起了最近的收获。
方才齐三儿专门前来汇报了一下最近的数据。
经过这些日子,销量不断攀升。
最后基本稳定在八万这个数字。
毕竟,这报纸因为时效性的关系,基本只在长安城内销售。
至于周边的城市,暂时并没有涉足。
八万这个数字,也几乎是长安城识字人数的巅峰了。
而每张报纸的定价为50文,八万份,就是400万文。
这已经过去了将近十天,也就是说,整整卖出去了4000万文钱。
换算成银子,相当于13000两银子。
刨去成本,净利润在8000两银子左右。
十天的时间,就挣了8000两银子,简直就是暴利!
楚文不禁乐了。
别看这报纸每一张价格不贵,但是销量起来之后,利润还是非常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