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科举制度的内容,全部择要说了一遍。
这第一关,是院试。在院试以前有小考。考生参加县试和府试及格者称“童生”。然后参加省、府所在地方书院考试,院试及格,称“生员”,俗称“秀才”或“相公”。秀才有参加乡试的资格。
第二关,是乡试。乡试三年一次,由皇帝派主考官主持。乡试都在秋天举行,这一年称“大比之年”,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作“解元”。
第三关,是会试。乡试第二年,在京城举行会试,举人才有资格参加。会试在春天举行,考中的称“贡生”,第一名称作“会元”。
最后一关,则是殿试。殿试全部由贡士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殿试分三甲出榜,考中的都“进士”。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除此之外,乡、会试都考三场。以头场文章作得好坏作为能否录取的决定因素。
总体来讲,可谓是完全避开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他滔滔不绝地讲下来,说得头头是道。
李道宗听得连连点头。
目光中也是露出奇异神色。
这女婿,还真是不错啊。
不但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科举取士的法子说了出来。
而且各种措施,也是真正地革除舞弊的可能性。
尤其让他惊讶的是,楚文还借鉴前世考试,用编号的方式,进一步杜绝阅卷人帮忙作弊的可能性。
“这法子条理清晰,过程严密,竟是没有多少破绽,实在是难得!”
李道宗茅塞顿开。
忍不住大声赞道:“贤婿,真乃大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