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翔,其实也是研究了好半天,才搞明白这个所谓的君主立宪制的。
与之对应的君主制,就是皇帝最大,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被那个穿越者吴三桂的潜意识一影响,韦小翔也觉得,确实,目前的这个君主制,皇帝的权利太大了!
这么大的权力,必须得削弱。
君主立宪制,刚好与之相反。
皇帝陛下是没有行政权力的。
他只是象征意义的。
权力则全部掌握在总理大臣,即首相手中。
后来,韦小翔才反应过来,这种舶来制度,说白了,其实根本就不是舶来制度嘛!
早在汉末三国时代,曹操曹孟德,搞得不就是翻版的君主立宪制吗?
即便不是,那也相差不远了!
可以说,尽管似是而非,可是,异曲同工。
其中的精髓不就是如此吗?
唯一的区别只不过就是曹操实行的是单相制,而君主立宪,大不了也就是多了几位相而以!
区分了主次,分量最重的叫做首相,次一等的叫做大臣。
仅此而已!不见得就高明多少!
照这样说的话,西方那些国家所搞的那一套,那还是跟我们的老祖先曹操曹孟德学的嘛!
有什么好得瑟的!还西方文明!
东方早就文明过了!
王辅臣对这套制度也非常的感兴趣,他其实也不是一个贪心的人。
首相之位他并不觊觎。
他所期待的,无非就是,届时,他的手下能在内阁之中多一些席位而已。
这也都是人之常情,韦小翔也表示完全能够理解。
就这样,两人一拍即合,还真就化干戈为玉帛了。
韦小翔与王辅臣达成共识之后,事情进行的就很顺利了,几乎已经无人可挡了。
至于耿精忠的老父亲,早就在耿精忠被行痴谋刺之后,气的一病不起了。
“天子分身火耳”的谶言,被人当成一个笑话之后,老耿直接就给气嗝屁了!也许是真脑梗了。
因此,目前的天下,可以说,尽在韦小翔与王辅臣两人掌握。
台wan的现任延平王郑可爽,韦小翔也已经派人前去知会了。
可是,很快就得到了明确的答复。
老郑家根本就不看好那什么狗屁的君主立宪制。
将这套制度贬损的一钱不值。
这还罢了!
更不客气的是,还说这是滑天下之大稽,颠覆老祖宗,他们坚决不同意。
韦小翔当然知道,他们只不过是仗着海峡之利想要生事罢了。
小小的弹丸之地,当然不能任由他们蹦哒了。
韦小翔与王辅臣大手一挥,顿时就将君主立宪制推行了下去。
平西王吴应熊捡了个大便宜,被拥立为主,只不过爵位还是王爵,是为华夏王。
从此之后,这个皇帝位就算是废了,谁也甭想当了!
千古一帝秦始皇之前,没有这个皇帝位,还不是挺安生的!百汇
何必又要画蛇添足,搞出来个皇帝位?
西楚霸王项羽,宁愿当西楚霸王也不愿登基称帝,多明白一个人?
韦小翔当之无愧的便成为了华夏第一任首相。
王辅臣次之,然后便是王辅臣麾下的众将。
再然后,施琅,姚启圣,周培公。
阁臣这样排序,很公平。
短短一个月之后,台wan郑氏的势力,再次被赶到了海峡以南。
施琅终于迎来了报仇雪恨的机会。
平台战役,韦小翔令王辅臣为主帅统筹全局,令施琅为副帅主抓兵事,令姚启圣统管后勤,令周培公,张廷玉,李光地襄赞军机。
尽管这一决定,显得有些仓促,有很多的大臣甚至对此颇有微词。
但韦小翔坚信,此战必定会一战而竞全功。
他早已经从潜意识当中得知,施琅就是后来平定了台湾的那个人。
目前,华夏虽然仅仅才全面息战一个月,但是比施琅平台之时,外部环境好了很多。
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具备了,没有理由不成功。
郭嘉郭奉孝,当初为曹操的官渡之战,总结出来了十胜十败论。
而韦小翔为他的平台之战,也总结出来了五胜五败。
其一,华夏大地统一,携一举赶满清出关的余威,军心民心皆可用。
其二,台wan政局变动,郑克爽台之后,官员内讧,文武解体,派系林立,内斗加剧。
其三,台wan内部,官兵离心,反清复明这个口号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
本着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