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第四条,听起来好像没毛病,但是在项目上,尤其是工程部人员,经常需要加班,但是加班都是义务的,之前为了抵消“义务”累积所造成的负面情绪,项目上会让那些加班到十点之后的人第二天上午弹性工作。可是按时打卡很显然让那些“义务”彻底变成了义务。
同时,项目上出现过早晨打完卡人就找不到的情况,于是有的项目上实行打四次卡,早晨、中午、下午上班、下班。所以不管你在工地现场多忙,也要跑回项目部打个卡。不过也有人性化的一面,如果确实是因为工作原因未及时打卡,或者漏打,可以填写表格,把情况写明,然后让主管、经理、项目经理签字,最后提交到项目文员那里修改考勤。
迟到或者漏打,谁会说自己不是因为工作原因造成的呢?
所以打四次卡,所带来的成果就是项目部的打印纸和墨盒更费了。
至于前三条,确实很有用,至少让员工们增加了侦查与反侦查的能力。
老四还推出了一个奖励措施,就像是销售部每个月都会选出一名“销售之星”一样,每个分公司或者项目部也要至少选出一名“星星”,给予“上墙”展示的荣誉以及固定额度的现金奖励。
“星星”的具体数量根据总人数而定。比如说一个部门人数达到了三十人,那么就可以选出一名。不足就没有资格申请。如果达到五十人,那么就可以选择两名。有时候人数的多少也在部门领导的争取。
首先说一下在项目上的员工,每个月都会开一次全体会议,专门为了票选“星星”。为了项目上整体的和谐,候选人由各个部门经理推荐。大家不记名投票,当场唱票宣布结果,然后由项目文员走OA流程报与总公司。
可是究竟根据什么指标什么维度来评比“星星”呢?项目上跟销售部不同,没有一个量化的业绩。所以谁能获得“星星”这个荣誉,起初靠的是人缘。
后来还是为了项目和谐,“星星”评比有了默认的规则,就是得到过“星星”的人,不再参加评比,而且部门之间轮换“星星”。比如这个月A部门的人成为了“星星”,那下个月就得放弃评比,而由B、C、D部门参加角逐。
所以慢慢地,“星星”就跟能力以及人缘无关了,它就是个福利,在各部门各同事间流转。如果你呆的够久,终有一天会成为“星星”。
后来却没人愿意成为“星星”了,不是因为它变成了毫无意义的称号,而是因为获得“星星”的人,不能忘记这份荣耀是如何获得的,那是倾整个部门甚至是整个项目之力才得到的,所以要懂得感恩。怎么感恩啊?把钱分了太俗,得请大家吃饭喝酒唱歌。但这一套下来,“星星”那点儿奖励根本不够,自己还得倒贴。所以,“星星”变成了烫手的山芋。
原来被推荐为“星星”候选人还挺开心,内心还觉得,我何德何能啊,居然获得了部门那么多同事的认可!现在谁要是被推荐去候选“星星”,准会甩一句:“我特么才不当‘星星’呢!要当你当,我看你像猩猩!”
不过“星星”在写字楼里并没有沦落为形式,它依然是能力的象征。而且“星星”还作为绩效列入到年终考核。
写字楼内气氛本来就有些压抑,而且不同于项目部上的“和尚庙”,写字楼内女生很多,她们又不经常在一起聚餐互相沟通吐槽。所以“星星”的副作用就是会引来嫉妒。
“凭什么是她啊?”
“我干的活还少吗?”
“我哪天也没比他早走。”
“她拍马屁的能力我倒是比不上。”
“人家跟领导……嗯,你懂的。”
所以“星星”实际上将本已局促的办公室分成了若干个体,尽管表面上看起来还是一团和气。
老四作为一等地产的老总,他深知“良药苦口”的道理,所以还推出了个“满意度调查问卷”。
比如对公司福利待遇是否满意,下面选项是:极度满意,非常满意,很满意,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极度不满意。还有什么对领导是否满意啊,对工作环境是否满意啊,对绩效考核是否满意啊等等。
调查问卷是强制性的,每个员工必须填写,不过是匿名的。
最终收到的结果出奇的好,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极度满意。
傻子都知道这是假的,但为什么即使是匿名的仍然都未从心而选呢?因为他们都从心,非怂即穷。
调查问卷是老四雇了专业的团队做出来的,结果最终会分维度统计,比如整体,区域,项目,部门等。老四特别重视此事,并将自己的重视程度告诉了所有的分公司老总。
老四的重视到了分公司老总那里就变成了担心,他们担心自己区域的问卷结果很差而挨批评,所以便将自己的担心明确地告诉了各种经理。
但是问卷调查是匿名的,没有办法以“秋后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