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六章 发文  老四盖房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么多垃圾,你们整天在工地现场都分判不出来,我一眼就能看出来吗?你们让我来断案来了啊!拿我当福尔摩斯啊?这还看个鬼啊,回去开会!”小孔气呼呼地从工程现场出来,前往项目部会议室,身后跟随着一群戴着白色安全帽的人。

(插播安全帽的小知识:建筑工地上安全帽有多种颜色,黄色的基本上都是农民工,帽子上的标识都很随意;蓝色的是机电水暖相关的技术工人,如果帽子上印有清晰的公司名称,一般是管理人员,否则是工人;红色帽子均为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工程现场的安全监督、检查等工作,帽子上会印有公司的名称;白色的是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帽子前面印有公司名称,后面印有号码,号码越小者职位越高(一般10以内会按照此规律,10以后就很随意)。

再简要说一下建筑工程的组织架构:位于顶端的是建设方,即金主,如一等地产,然后是监理公司,下面是总承包公司,如一等建筑,再往下就是树形分布的各种专业的公司,如装修、幕墙、机电、暖通、园林、市政、土建、电梯、钢结构、预应力、桩基、支护等等,理论上都由总承包公司统一管理,但在实际的工程当中,也会出现由建设方直接管理的情况。)

小孔来到的这个工程,是一个小型的商场项目,面积不大,层数不高,但总体很复杂,囊概了几乎所有与工程相关的专业。

涉及的专业较多,所以在现场的施工单位就很多,人员亦很混杂。

商场项目最要紧的就是工期,早一天开业就会早一天收入租金,所以商场项目赶工的频率比住宅项目高得多。

工期紧,专业多,所以各单位的作业面衔接以及交叉施工等均需要很好的协调和管理,这本已很考验总承包项目团队的管理水平,加之由于招租计划、设计变更、技术更改等原因,工程现场时常会出现砌好的墙体需要推倒,安装好的管线风管需要变路等等,这无疑增加了现场的管理难度。

如果总承包项目团队人员不稳定,变更频繁,尤其是戴1号安全帽的项目经理,那么工程现场肯定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了——乱。

管理混乱,施工混乱,文件混乱,计划混乱。尤其是计划,本来计划是指导工程施工的,但“乱”字当头,工程施工进度反向地指导工程计划,所以制定计划不叫制定计划,而是叫做“编计划”。

“乱”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时间浪费、空间浪费、材料浪费、人员浪费。

“乱”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垃圾满地,无人认领,无人清理。

不巧的是,一等建筑的项目团队人员大都不稳定,稳定的又都是些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比如说孙明达和林晓亮,他俩是去年大学毕业时来到这个项目上的。

走在队伍的末尾,他俩的心情有些焦虑和愤慨。

焦虑是因为公司大BOSS孔经理刚刚检查的区域正是两人负责的,虽说上面还有标段主管,工程部副经理,工程经理,项目经理顶着,但是心里还是有些担忧,害怕孔经理直接点名,影响他俩的职业发展。同时也担心上面这些领导们甩锅,毕竟“甩锅”是除了工程经验以外,他们最大的技能,也算是安身立命之本吧。至少在孙明达和林晓亮眼里是这样。

二人的愤慨缘于很多因素。首先是引来孔经理莅临视察的那些工程垃圾,二人确实无能为力,因为垃圾清理问题是之前所说的那些混乱所造成的,而孙明达和林晓亮不可能二十四小时盯在工地现场。

即使盯在那里,发现了垃圾的责任单位,但工人不会停下手头的活去特意清理垃圾,几乎都是等区域的活全部完工后再去清理。可未等他们完工,交叉作业以及等待工作面的单位为了赶工不浪费工人材料等原因,提前进入施工场地,于是便产生了新的垃圾。但垃圾有时都长得一样,谁能知道是哪家单位施工产生的呢。即使知道,比例又该如何分摊呢。

垃圾清理问题之前的解决方案是,发现垃圾堆里面有哪家单位的垃圾,哪怕只有一根钉子,也得跟着平摊。

于是就有些责任单位偷着把别家的垃圾扔进自家的垃圾堆里。

慢慢地“平摊”就不奏效了。之后又出现了按比例划分,罚款等等,慢慢地那些责任单位就都变成“死猪”了,彻底撂挑子了。

无奈,有时孙明达和林晓亮两人都会自己动手去清理,作为管理人员却干着农民工的活,在二人那里并不稀奇,因为他俩已经习惯了。

刚来项目部时,项目经理、工程部经理、工程部副经理,工程部高级主管、工程部主管就各种人生大道理,各种职场箴言,各种“我就是这么过来的”,各种“耐得住寂寞”,目的就是为了让孙明达和林晓亮脚踏实地,也就是不要在办公室里坐着,脚要时刻踩踏着工程现场的泥地。

初入职场,满怀激情的孙明达和林晓亮二人,被各种领导口中的“你去处理,我相信你”深受鼓舞。他二人吃苦耐劳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