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地方的厢军、乡兵;第三,更戍法,军队将领和士兵分别定期调动,造成将领和士兵不熟悉;第四,开创文官治军。”
“前三项都可以理解,效果也不错,第四项就太过了,宋朝之前,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文武其实并不分家,宋太祖为了更好地压制武将,特意将文武分家,然后拉拢文官,压制武将。宋太祖此举解决了五代十国武夫乱国的根源,不过又导致了后世出现另外两个严重的问题,民族武力的衰弱和文官特权阶层的崛起。”萧谨拿着教鞭指着第四项,说道。
“我们华夏族武力的衰弱为什么会跟以文制武的制度有关系?”郑森有些不解地问道。
“当然有关系,宋太祖特意将文武分家,并崇文抑武后,民间开始流传“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俗语,优秀人才开始不愿意去军队了。一个民族的武力是否强大是这个民族能够在这个世界生存的重要保障,一个民族的优秀人才只想做文官,不愿意加入军队,这个民族还会尚武吗?从宋朝开始,我们华夏民族确实开始变得不尚武了,军队对外战争败多胜少,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轮流成为我们民族的梦魔,直至最后国土彻底沦陷于蒙古民族之手,不是我们华夏民族人口众多,占据的地盘辽阔,我们华夏民族恐怕已经不存在这个世界了。”萧谨一脸悲愤地说道,这么多朝代,他最不喜欢的朝代就是宋朝了。
“哦,明白了。那萧师父,宋太祖这个以文制武的制度为什么又会造成文官特权阶层的崛起呢?”郑森接着问道。
“从宋朝崇文抑武开始,文官地位就非常崇高,而文官大多是从科举制度里选拔出来的,而科举又只考儒学经典,这就非常容易让选拔出来的文官有共性,有共性就容易抱团形成一个利益集团,而且这个利益集团还压制了武将阶层,凌驾在整个社会之上,现在还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说法。郑森,你说文官阶层属不属于特权阶层,可怕不可怕?”萧谨看着郑森,说道。
“确实很可怕的。”郑森点了点头,说道,他有点认识到圣人之学的可怕了。
萧谨觉得从宋朝开始,儒学就开始慢慢变成准宗教的儒教了,对社会各方面的束缚越来越强,而儒生们呢,则很像欧洲的教士阶层,凌驾在整个整个社会阶层之上,连“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说法都出来了。
人类社会面临的社会问题其实是差不多的,从程朱理学开始,中国和***世界、欧洲基督教世界一样,都面临了教士阶层独大的现象,只是欧洲率先开始了宗教改革,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使得人们觉得现代化就是西化,萧谨觉得那其实是一种误解。
萧谨想起了中国近代的五四运动,随着西方的入侵,国民的觉醒,学生们终于把矛头对准了儒教,高喊“打到孔家店”废除封建礼教,儒教越来越势微,儒教这个准宗教对中国社会的束缚开始逐步解除,这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宗教改革,加上汉族军事阶层的重新崛起,比如北洋军阀、蒋介石的黄埔嫡系和解放军的军政干部,都是既能从军又能从政的,终于彻底打破了文官和武将的界限,让华夏民族迎来了新生。萧谨心想要是这种类似宗教改革的运动早点开始,中国恐怕进入现代化的进程要早很多,近代史也不会这么屈辱了。
“好了,接下来,讲讲我们大明文官阶层权力的演变。”萧谨收起第一张逻辑图,拿出另外一张大图,用竹签插在大树上,说道:“大明开国之初,本朝太祖虽然也分了文武,不过他规定文官和武将是平等的,并没有以文制武的说法,可惜太祖没有意识到儒家演变成儒教,并一家独大的问题,导致明朝中期文官阶层壮大之后,利用土木堡之变,勋贵阶层损失惨重的良机,开始了夺权之路,于谦首开巡抚领兵的先例…………………………”
郑森听得很仔细,他一边听一边记,这些东西以前曾其五师父绝对不会说的,他开始对圣人之学有了新的了解,他感觉他以前的观念快要崩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