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英没有像其它人一样叫田峻为将军,依旧叫田峻为公子,这是把自己当成田家人的一种叫法,与主公的叫法其实差不多。
田峻问道:“成公兄觉得有什么不妥吗?”
成公英道:“辽东边僻苦寒之地,汉族人口不足,群胡环伺,鲜卑势大,你又杀了檀石槐的儿子,鲜卑人岂肯罢休?”
田峻笑了笑道:“如果檀石槐死了,鲜卑会变成怎样?”
成公英想了一下道:“鲜卑所占之地,东西二万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又分设三部。檀石槐的儿子都非雄才大略之人,鲜卑人又没有我们汉人一样的国家体制用以制约各路诸侯,若檀石槐死掉,鲜卑必然分裂。但问题是,公子有把握弄死檀石槐?”
“没有,姑且试之。”田峻道:“不过,我上次在草原上见过檀石槐,其身体状况并不是太好,纵然我杀不他,他也活不过二年。”
田峻看过三国志,所以大言不惭地说道。
成公英并不相信田峻这种没根据的推测,但也不想在这个问题上深究。于是成公英话锋一转道:
成公英道:“纵然我们打败了檀石槐分裂了鲜卑,辽东在籍人口只有八万!没有人口,辽东也很难发展起来。”
“有粮食就会有人口。”田峻道。
“粮食呢?辽东有吗?”成公英反问道。
“有,有东北大米呃,是稻米。”田峻道:“据我所知,东北土地非常肥沃,且气候适宜种稻米,只要抓一些胡人来垦荒,再从高句丽引进水稻良种,即可大面积种植水稻,年年丰收!而且,除了水稻之外,辽东土地肥沃,种植菽大豆、高梁、粟等粮食作物,也会有非常好的收成。”
“果真如此?没听说过辽东可种稻来!”成公英还是不信。
“成公兄放心,这一点,千真万确。”田峻道。
后世的东北大米有多闻名,田峻是知道的:
东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宽约400千米,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其土地肥沃,是全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域之一。
东北平原的黑土壤中所含的腐植质,是幽州一带黄土壤的数十倍!
早在1990年,新华社就发出过一条消息:在辽东半岛发现了3000多年前的大米碳化物。
而且在1992年,阜新务欢池镇考古发现了成系统的沟渠,被认为是用于稻田灌溉。务欢池遗址属于高台山文化,距今上限4000年。
而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有着明确记载的则是吉林大米。
吉林大米历史悠久,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卢城之稻就已享誉华夏。所以,在汉代,东北平原是可以种稻甚至是有水稻种植的。
东北平原在近代历史上中断了一段时间没有水稻,那是因为辽国等少数民族禁种水稻,因为种水稻开挖沟渠会影响骑兵的纵横驰突。
除了水稻之外,东北平原肥得流油的土地上,也适合种植菽大豆、粟、高粱等等。
因此,田峻觉得,在对生产具进行一些优化之后,好好开发东北平原,是可以在汉末解决粮食问题的。
汉末乱世,汉族人口从6500万降到3000万,其中真正死于战场者不足千万,至少有2500万人口是饿死的。饿死的原因主要是中原地区的旱灾和战乱导致粮食欠收,百姓离散,流民易子而食
在21世纪,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占中国总产的三分之一,能养活近五亿人口,那么在汉末呢?只要做到21世纪的2,就可养活1000万人口!
乱世之中,粮食是唯一的硬通货。
有粮食就有人,有人就有实力。
所以,田峻现在的想法,便是争取到辽东太守职位,大力拓荒,收容收购流民,护着民族元气。发展势力,南向而争天下!
成公英见田峻不似开玩笑,这才说道:“若果真如公子所言,倒也不失为一个好地方。只要有粮食,就可引进收拢流民,发展民生。”
田峻笑道:“我挑辽东,还有一个原因。”
成公英一怔,立即会意道:“世家?”
“不错!”田峻道:“辽东地广人稀,又没有中原地区的那种庞大的世家,更无太多权贵制肘,正可发展民生,积蓄实力。如此发展几年,有了实力,便不用再看阉党和士族这两大势力的眼色了。”
此时天下局势尚未完全崩坏,田峻自然是不能提起“自立”之类的话题的。
对于田峻想在辽东发展的这种想法,成公英依旧没有完全认可。
因为辽东要想发展起来,受掣肘的因素实在太多太多
不过,成公英没有再说什么。
成公英觉得,现在也没有必要与田较真,只需抱着一种“且行且看”、来日方长的心态就行了。
毕竟田峻现在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