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省得。”
三个人交谈了一会,眼看就要到了午饭的时候,李冕率先提出告辞,阮畯也没把留他们下来吃午饭的打算,便各自散去了。
不一会刚才被吩咐盯梢的人回来了,向阮畯汇报道:“赵大人出门后径直往韩国公的府上去了,小人一直看着他进了府门,这才回来。”
阮畯表情严峻,缓缓地点了点头:“我知道了。”
其他人阮畯都不怕,唯有对韩国公李善长这个曾经淮西派的老大敬畏三分。
哪怕李善长如今年老,而且已经在朱元璋那里失宠了,但他对朝堂上的影响依旧存在。
朱元璋挑着这个时间点提改革这件事,多少也是考虑到了这段时间李善长抱病在家,没有来上朝这个情况。
“没想到赵本去居然是李善长的人,这情况更复杂了啊。”阮畯叹了口气。
另一边,回到自己府上的李冕连饭都没来得及吃,立马写了一封亲笔信。
“把这个交到范尚书的府上,让他阅后即焚。”
“遵命。”
——————————
北平,燕王府
把时间倒回四天前,奏折还在送往南京路上的时候,朱棣终于在王府中听到了两个好消息。
第一个好消息就是,最新一期的北平时报已经卖疯了。之前销量经历过几次上涨之后,已经逐渐稳定在五百份这个数字上。但《三国演义这个杀手锏一出,直接让销量翻了一番。
街头巷尾现在都在讨论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这个时候再想低价收二手报纸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人们都想把它留下来反复阅读。有人还打算把报纸上的内容剪下来,准备以后粘成一本册子。
甚至有聪明的茶摊老板借此开展了促销活动,在他那里点茶就可以免费看报纸,生意那是相当的火爆。
罗贯中虽然对自己的作品相当有自信,却也没想到会如此受欢迎,对朱棣的感激之情就又深了一分。
另一个好消息是,之前朱棣抛出去的那块玉终于有了消息。
当袁志灰头土脸地背着一大袋水泥粉来到王府上的时候,差点被门房直接给轰回去。
“睁开你的眼睛好好看看,这里是燕王府,你要卖粮的话,街对面就有一家许氏粮铺。”门房还以为袁志背的是一袋粮食呢。
袁志好说歹说,又把最新一期的报纸拿了出来,给门房指明了报纸上写的内容。
“你说是王爷在报纸上吩咐你来献宝?你叫什么名字?”
“在下袁志。”
门房将信将疑,他不觉得这样一个人能交上去什么好东西。不过出于职责,他还是得派人进去跟王爷通报一声。
出乎他意料的是,王爷的命令居然很快传了过来,不仅让袁志进去,还让他记住报纸上的内容,以后凡是说是看到报纸然后前来的,一律放行。
“这可真是奇了怪了。”门房喃喃自语道,他不识字,想着今天晚上找个人请教一下这上面到底写的是啥。
袁志走进院子里,一眼就看到了正在空地上锻炼身体的朱棣。
“王爷,小人幸不辱命!”
朱棣抬了抬眼皮,接过仆人递过来的毛巾擦了把汗,略带困惑地说道:“我记得你是叫袁志?本王何时对你有过命令?”
在旁边侯着的福伯赶紧对着袁志咳嗽了一声。
袁志这才想起来之前朱棣的反复叮嘱,自知所言有失,回复道:“小人是看到报纸上王爷正悬赏宝物,适逢小人新研制出来名为水泥的神奇事物,特以此来为王爷献礼。”
朱棣这才点了点头,不咸不淡地说:“那就展示展示你的这个水泥神奇在什么地方吧。”
“王爷有所不知,水泥乃建筑材料,在王府里施展恐脏了王爷您的地。”
朱棣仔细一想,也对,自己本来就知道水泥是个啥玩意,戏不是演给自己的。而且这唱戏没观众叫好可不行。
“建筑材料?能用来做什么?”朱棣明知故问。
“用途甚广,可以糊墙、可以铺路、可以造桥,成本低廉却极为好用。”
“果真如此?你可知欺骗本王的下场吗。”
“千真万确,小人句句属实,不敢有一句虚言。”
“就只有这么一袋水泥吗?”
“小人家中还有不少存货,只不过没有搬过来。”
“那好,你回去把这些水泥都带上。福伯何在?”
“老仆在。”
“给本王备马,另外你再安排人跟着袁志去他家里取剩余的水泥,然后直接去城外修运河的工地上。”
“遵命。”
吩咐完之后,朱棣重新看向袁志:“希望水泥确实如你所说的那般神奇,不然要是等会让本王在布政使李大人的面前丢了面子的话,一定没有你的好果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