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似火,但他们总会用那种不快不慢的、温文尔雅的待客之道招待你。
在傣族园,傣族大哥跟小朋友“切磋切磋”傣拳,或是哨哆哩女孩子拿出一把油纸伞,聊聊她们平时的生活。
江北曾看过一个美国女作家阿格尼丝·凯斯的小说《风下之乡(landbelowthewind)。
这位女作家在沙巴住过一段时间,她在小说中描绘的世外桃源般的风景,成为沙巴最著名的广告。
而在西双版纳,感受到的风比沙巴更加写意也更加写实。
江北的相机将这一切记录了下来,如果他身边的岳洋知道,眼前这个年轻的江老师还是国际风光摄影大赛史无前例的里程碑式的冠军,估计会更捶胸顿足。
他们来的很是时候,赶上了傣族的一场小型泼水节。
不论来自哪里,不论是谁,都要通通换上傣族服装,来感受水带来的清凉和幸运。
当然,江北既然跟着岳洋来到了傣族村,体验一下倒也没什么。
大家一通乱泼,而是根据主持人的指引,摆出不同的造型。
如果只是游客在这里泼水,肯定少了很多地道的感觉。
一百多名傣族村民一起参与到这场狂欢,他们用傣家的方式一起快乐才让这次活动格外有趣。
喜欢泼谁就泼谁,泼得越多祝福就越多。
因为穿的衣服都不是自己的,所以大家都可以肆意泼水,肆意玩耍。
反正泼湿了换回自己的衣服就好,可以继续干爽的去用餐,或者体验别的风景。
江北很久没有这么放肆的玩闹过,只觉的30分钟的泼水时间太短。
参加完泼水,江北和岳洋换回了自己的衣服,回到曼乍寨。
这个寨子过去专门培养给土司衙门做饭菜的人,又名厨师寨。
因为有一手好厨艺,这个寨子推出了傣家乐,来这里可以学做傣菜,品尝傣味。
岳洋提前预约了制作傣族烧烤的体验,这算是此处比较安静的一项活动。
可以亲手体验制作菠萝饭、烤五花肉、烤鱼。
菠萝饭制作的时候要将菠萝肉挖空,用手将菠萝肉和糯米充分的粘合,将糯米放入菠萝之中,再去蒸熟。
而烤五花肉和烤鱼的重点,都不在烤,而在前面的腌制。
对一盘好吃的烤五花肉来说,腌制它的酱料非常重要,为了让酱料和肉充分的接触,要用自己的双手给肉做一次按摩。
而烤鱼要切开放平,给它的肚子里放入香料和香芒草,这样烤出来就是清香的味道。
学会了傣味烤肉,江北还品尝了傣味菜。
傣味菜以糯米、酸味及烘烤肉类、鱼类为主。
大多是用野生栽培的植物做香料,比如香茅草。
几乎每一道菜都对应配有独特的酱料,大多以酸、苦、辣味为特点,和东北以咸香为主的饮食风格可谓大大不同。
当厨师将一大盘孔雀宴摆在桌上,才发现这一大盘其实包含了几十种荤素搭配的菜肴,放在洗干净的芭蕉叶上。
最中间是水果,外围依次是糯米饭、紫米饭和炒米饭。
据说很多食材都来自于当地。
各种花、草、菌都有可能变成一道菜品呈现在眼前,食材非常健康,烹饪的过程也极少使用盐、味精等调味料,大多用自然香料所替代。
岳洋告诉江北,傣味菜结合了泰北菜和云南菜的特点,比起泰国菜更容易被国内人接受。
香茅草烤鱼是岳洋这个京城人最喜欢的一道菜,也是傣味必不可少的美食。
烤制之后吗,鱼变得十分鲜香,再配上特有的柠檬酱、喃眯,味道极好。
当然,吃傣味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喝酒。
身着盛装的哨哆哩姑娘端起酒杯,悠扬的歌声娓娓道来,这是傣族人的性格,不温不火,不失礼仪,热情好客通过歌声和杯中酒被表达的淋漓尽致。
因为晚上还有冯大刚准备的接风宴,江北和岳洋都没有多饮多吃,简单对付了一口之后,便离开了傣族村。
时间还很充裕,江北便在岳洋的带领下赶赴下一个景点,热带植物园。
对于北方人来说,南方的一切都是奇怪的。
尤其是热带雨林,就像南方人对雪原或草原一样,都在电视上见过,但真正深入其中的机会很少。
尤其是,坐直升飞机俯瞰的机会,更少……
这也是江北为什么放弃了午睡,放弃了美食美酒,也要跟着岳阳跑来热带植物园的重要原因。
据服务人员介绍,热带植物园当初建园只是为了满足对热带植物科研的需求。
后来经过不断的改扩建,目前已经成为国内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最多的植物园。
如此大的面积,所有土地都被植物所覆盖,从空中看,公路成了穿梭于雨林的涓涓细流。
这是江北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