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7章 目光转向RB  重生狂野年代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条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1985年,美国和日本的贸易逆差高达500亿美金,而这500亿占美国一年贸易总逆差的40。

也就是说,美国在世界上花100块买东西,其中40块是向日本买的。

别以为500亿美金不算多,当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仅有26.44亿美金,而且这只是逆差额,不是总金额。

叔可忍婶不可忍!

尤其对于提出“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的里根总统来说,为了确保美国的经济利益,向日本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动刀就是必要而且紧急的头等大事。

接下来就是广为人知的“广场协议”了。

很多人认为,日本是被迫签署广场协议的,这其实是个错误或者说不全面的理解。

先看广场协议的签约方,美国,日本,法国,英国,联邦德国。

美国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强逼着其他四个国家同时答应调整汇率。

明显亏本的事情,其他四个国家也不会答应啊。

原因就在于这四个国家,也想升值本国货币,至少觉得这么做总体不会亏。

当时日本的决策基于三点原因:1、如果不升值,美国肯定会采取贸易制裁措施,与其到时候扯破脸打官司,还不如主动退让2、日元升值,可以解决国内钱荒问题,增加日元流动性,这可以促进国内生产发展3、日元升值可以增加日元购买力,扩大日本内需市场和对外资本输出。

当然,针对日元升值带来的出口受挫,日本同样有应对方案:

首先日本企业的利润还是很高的,小幅度的升值影响不会太大其次日本企业还有极大地提升生产率的可能,同样可以降低成本最后,日本已经找到了一个庞大的价格更为低廉的生产代工地,那就是刚刚开放不久的中国。

有了这些底气,日本稍作讨价还价,便大大方方地答应了救世主美国的要求,签下了广场协议。

随后的事情全世界人都知道了。

自80年代中期起,全世界到处都是挥舞着价值坚挺的日元钞票大肆购买商品的日本人,而中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也承接到了日本转移过来的大量中低端制造业产业,四小龙的崛起正是这个原因。

但是,哪怕有转移产业和提升生产率作为应对,日元升值的危害性仍然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那就是日本本土制造业的衰退。

日本政府也是负责任的啊,当然要采取对策,他们选择了降息。

降息主要作用有两点:1、企业融资成本降低,可以扩大投资再生产2、货币吸引力下降,市场会抛售本币,从而使得汇率停止攀升甚至下跌。

86年起的一年时间里,日本政府连续五次下调银行基准利率,从5降到2.5,幅度不可谓不大。

然并卵。

此时已经晚了。

由于日元的升值,可以用日元购买的资产自然也一起飙升,主要有三种:外汇、股票和房地产。

资产市场有一种现象,那就是从众心理形成大趋势随后不可阻挡。

此时日本国内的外汇、股票和房地产价格已经进入了飞速飙升的大浪潮。

即使政府降息,也完全没办法阻挡这种已经形成大趋势的浪潮。

相反,因为银行利率降低了,这部分政府准备让企业使用的资金,反而被挪用到了资本市场上,房地产和外汇股票涨得更厉害了。

好吧,在这个时候,日本政府还是有相应对策的,那就是主动投资扩大内需。

为此,87年初,日本政府拿出了半年的税收收入,又出售了近两百万股日本电信股票,以及一部分日航公司股票,共筹集了六万亿日元资金,用于投资基建和扩大内需。

这被称为“放水”。

可惜,又晚了。

这一笔庞大的资金支付给国内相应行业的生产和施工企业后,这些企业并没有投入再生产,反而投入了资本市场中去。

没办法,资本家都是追求利润的,无论再怎么费心费力生产经营,获取的利润也没有炒股票外汇和投资房地产赚钱啊。

当时东京有一家名为阪和的从事炼钢的株式会社,原来一年利润不到二十亿日元,86年初社长亲自带领高管们进行炒汇,结果当年净利润高达200多亿日元,几乎每个交易日赚取一亿,媒体报道后轰动一时,更加推波助澜了人们的投机行动。

这6万亿资金再次从社会生产通路中消失,反而推动了资本市场的更大涨幅,日本政府“饮鸩止渴”般的计划宣告失败。

从87年起,日本国内陷入了全民狂热状态,但是危机的苗头已经初露端倪。

当时,日本国民的购买力随着日元和资产升值而日渐坚挺,而很多产业转移到中国等成本低廉的地区后,商品价格反而降低,这使得日本国民可以购买到更多的物美价廉的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