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准备冬种,即便有些豪族已经开始有心这些剩余的粮食,若是熬不过这个冬天。
三辅大地上又不知道要冻死多少人,但至少看着到处都被耕种的大地,三辅的众人及百姓心中能有一份信心,那是一种对于未来的希望,对于明年的渴望。
现有的土地在明年会收获粮食,而没有开坑完的土地,这个冬天将会继续开垦,这样到了明年天的时候,又可以开始新一轮的种。
这也就是贾穆灌输给张既已经关中诸多官员的耕种想法,在这样想法的引导下,所有的地方官员都干得火朝天,毕竟所有的事,只要有奔头还是会很希望去完成的。
三辅的农业在贾穆的倡导下便的愈发蓬勃,与此同时,贾穆在面对最后一座城池汧县的时候,也多了几分想法。
如先前的约定一样,杨秋在得知马超离开三辅之后,也瞬间心灰意冷了,心中没有了期待。在法正让孟达带他在三辅大地上转悠了一圈后,他对贾穆也有了新的认识。
于是,顺应这三辅大地的大势,杨秋终于投向了贾穆的怀抱。随着杨秋的投向,三辅大地也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了。
而杨秋在关中的影响力也是无与伦比的,手中握着大量的军队,在投向贾穆的时候,也同样接受了改编。
这是贾穆不同于这个时代的军事区别,在当今大汉豪族遍地,军阀大多由豪族领袖掌控的大势下,贾穆对于军队的掌控是极其的严格的。
包括从一开始马玩、候选,到后来的程银、张横,已经现在的杨秋,他们一旦决定投向贾穆后,贾穆首先需要确定的就是对于军队的掌控权。
从准确的角度上来说,贾穆其实并没有剥夺他们的军事权力,只是将这些归降的兵卒进行了重新的整编,也就是在贾穆混杂的军队体制下,各部兵马进行了混编。
从大义上是为了大散原先的区域差别,将贾穆麾下的军队全都归结道三辅军。从领兵的角度,就是重新约束领兵将领手中的独立自主权。
虽然他们还可以领导那么多的军队,但是对于这些军队,他们已经没有的万众拥戴的权势,他们可以指示作战,却不能随意反叛。
因为整个军队对于个别将领的归属感并不是很强,或许原先的安定兵卒对于统帅他们的安定人,杨秋有过分的信任和归属感。
可当他们被贾穆重新整合调拨到左冯翊后,就会出现新的意识形态,随着他们离开右扶风的子越久,他们对于自安定兵的意识就越来越薄弱。
直至到最后,他们在贾穆普及到各部的意识宣传集体的自我认知下,将自己彻底规划到三辅军的行列中。
这就是贾穆将凌乱的三辅割据军阀各郡县的私兵部曲,重新整合的方法。虽然当初的马玩以及现在的杨秋都看出了贾穆的想法,但无奈贾穆是凭着自强硬的军事实力,击败他们的。
对于这样的安排,他们已经无权发出质疑。
于是在杨秋归降贾穆,汧县收复,三辅全境已经安定大部全都成为贾穆统辖区域后。贾穆又进行了一次,大型的兵卒调动。
将杨秋的安定军一份为三,一部分充实到右扶风渭南陈仓等地,一部分充实到左冯翊,而后左冯翊原先领兵的张横则被调遣到梁兴的辖区。
梁兴则是率领着麾下,前往武功、郿县带,随着孟达驻兵在陈仓,贾穆想让他独立领军攻占大散关,并让其之后镇守在那里。
也就是说在数次的配合作战后梁兴也成功的成为了贾穆麾下,能够拥有独立领兵作战权力的心腹将领,这样的待遇,显然张横和杨秋还没有。
马玩被贾穆派遣到汧县驻防,似乎是有意接替杨秋在此地的影响力,至于盛产铁矿的漆县,贾穆则是让候选前去驻守。
也就是说整个右扶风北部,渭北地区,贾穆也交给了马玩和候选,而把杨秋调到了左冯翊配合张既。
于是左冯翊的东部有贾访率兵驻守,西部有杨秋领兵;右扶风北部有马玩、候选,渭南地区有孟达、梁兴驻兵;京兆有贾逵和张横驻防。
三辅各地贾穆也分别配置了郡中干吏,左冯翊的张既,京兆的贾逵,以及右扶风的苏则。
说起苏则也多亏了马超,若不是事后贾穆向杨秋了解马超来三辅的意图,他还真不一定能够发现苏则这个人才。
苏家世右扶风武功县的大姓,贾穆在同一三辅后,在法正的引荐下拜访了苏家,苏氏对于近越来在关中声名赫赫的寇将军自然不敢怠慢。
在贾穆稍微说明来意后,苏氏就表示愿意向贾穆效忠,并将坞堡中的数百匹良马奉送给了贾穆军。
贾穆也投桃报李,在考核苏则的才干后,直接任命他接替法正的位置,辅助梁兴、孟达二人驻守右扶风。
这样贾穆在安排完一切事后,并没有回到长安,而是继续留在汧县,对于安定已经西凉地区,他还是有些想法的。
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