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主要在于,微信公众号上读者打赏给作者的收入,微信是没有从中收半点,原封不动的全部给了作者。
而诸如今日头条上的文章收益,基本都会被渠道扣掉一大半,再分一些给作者。
这个主要因为,今日头条等平台,都是通过算法推荐去给推送文章,他们认为,你们这些内容创作者能有收入,都依赖于我帮你们推荐,所以他们认为扣掉这些渠道的钱是理所应当的。
而微信公众号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自我的封闭性,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并不依赖于平台推荐,所以微信并没有从中分走太多收益,这其实确实是比较良心的,在当前国内自媒体行业里,算是一股清流。
这其实也跟微信的自身产品定位有关,在腾讯里,微信一直是自成体系的小王国,其他部门想要染指微信,很难。
所以在微信上想要增删一些功能,都是要慎之又慎,不会轻易往微信里塞入一大堆东西。
不过从近几年微信的一些变化,比如加入了“看一看”功能来对抗今日头条的算法推荐,加入了视频号来对抗抖音。
这其中不清楚是微信自己想加入这些功能,还是基于整个腾讯战略的考量加入这些功能。
但我只希望,微信公众号这个目前国内相对还没受到资本侵袭的净土,能够一直保持下去。
其实包括微信最近正在内测的“付费文章”功能,也是比较吸引人的。
这个付费图文的意思是说,文章开头几百字是免费的,后面想要继续阅读,需要付费才能观看。
这其实是跟“免费阅读”模式完全相反,但最近几年同样也有流行趋势的“知识付费”模式。
包括知识星球、得到都是这类知识付费模式的成功案例。
微信这个付费图文模式,走的也是知识付费模式。
其实到时候,像网络小说作者,完全都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去连载自己的小说,自己开付费图文模式。
这样一来,读者看文章花了多少钱,作者就能收入多少钱,没了中间商赚差价,更加美滋滋。
当然了,微信公众号本身的封闭性特点,注定不会给你一些渠道推荐的机会。
那么想要运营公众号,其实最困难的就是初期积累粉丝的阶段,一开始没有多少粉丝的情况下,你写的东西别人是很难看得到,并传播开的。
这也是做公众号的人,都要跑去其他平台引流的原因。
但凡是有取舍,如果你不想依赖于渠道,帮资本打工,那么你就只能承受类似于独立创业的风险,这都是自己需要取舍的问题。
我们不希望资本占尽我们便宜,但同样我们也不可能占尽好处。
但至少来说,这也是一个路子。
像我就打算以后要连载我自己写的小说,我也只在微信公众号上去连载。
至少这样一来,我能够去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不受任何资本钳制。
我个人还是比较希望,我们国内的文化创业,内容创作者能有更多的话语权。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资本把文化产业搞得乌烟瘴气的,像那些网红直播,基本都是被资本包装出来,然后各种炒作。
甚至出现大量的网红包装企业,用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去炮制网红。
包括那些顶级小鲜肉和流量明星,大都也是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通过流量炒作,来莫名其妙增加曝光度,从而利用近乎“造神”的方式,来圈一大波缺乏独立思考粉丝的偶像崇拜现象,形成所谓的“饭圈文化”。
这其实背后都不乏资本运作的影子。
像这类偶像造神运动,容易让各类粉丝群体,陷入更极端的“信息茧房”里,从而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此类案例比比皆是。
而这些通过资本造神运动催生出来的顶级流量明星,自带大量流量的情况下,再去进军娱乐圈、演艺圈,马上又得到了资本的“里应外合”。
这个其实跟股市里的内外炒作有点相似。
什么意思呢?
比方说,某个资本去包装某个流量明星,把这个流量明星炒火了之后,这个资本再去投资其他某部电影,然后这个电影再去高薪聘请这个流量明星,这个钱就这样在资本内部完成了一次循环。
而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资本赚取了高额利润,收割了大量粉丝经济。
中伤的却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产业。
比如前两年,甚至出现一些小鲜肉达到1.5亿元的天价片酬,单单一个小鲜肉的片酬就占了剧组经费的80%。
这种奇葩现象之所以存在,背后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一个资本内外运作的逻辑。
这种现象,必然对整个文化产业影响极其不利。
因为一个剧组,一大半的经费都给了某个演员的情况下,其他不管服装、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