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明一下,我是从2009年开始就一直陆陆续续坚持业余写网络小说的人,但由于业余创作,更新也不稳定,基本写过的小说也都扑街了。
但我也依然把写小说,当做业余兴趣爱好坚持着。
不过,2018年后,我跑去做公众号自媒体创作,就没时间写网络小说了。
目前也有一些成就,积累了23万的粉丝,每天文章的阅读量也都在5万以上,算是有了一点影响力。
我的公众号是定位于时事和经济方面的分析。
所以照理说,写阅文这个事情,有点跟我公众号风格不搭。
不过我今天仔细想了想,作为一个曾经网络小说的作者来说,我觉得我还是有必要去帮我们作者说两句。
所以今天我也在我公众号写了这篇万字长文。
还是希望能为我们原创内容创作者,做一些微不足道的贡献。
====以下为正文======
最近我的文章内容一直围绕着疫情、石油、经济等跟国际博弈有关的大事里,不过其实我的创作范围还是很广,只要我感兴趣的事情,我都会写一写。
像去年《流浪地球》和《哪吒》这样能让我眼前一亮的电影出来的时候,我都因此写过万字影评。
所以最近聊多了国际大事,今天来换一个口味,聊一聊文化。
虽然相比一些国际大事来说,今天要写的东西,更侧重于行业内的某些现象,影响并不那么大。
但实际上,我们却可以从中见微知著,来从中窥探出当前我们存在的一些资本裹挟舆论、资本裹挟文化、资本裹挟创作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其实跟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
本文会继续保持我文章的一贯风格,去通过有逻辑的分析,抽丝剥茧的帮大家见微知著。
今天文章的切入点,首先来自于最近阅文集团的一些新闻。
说起这个阅文集团,可能不了解网络小说行业的人,并不太了解。
不过说到阅文集团旗下的“QQ阅读”和“起点读书”,估计很多不看网络小说的人,也应该都听过。
最近几天,首先是阅文集团大换血,原本的公司CEO换人,随后新推出的“免费模式”,引发巨大争议。
包括阅文集团给网络小说作者新推出的“合同”,内容包括一些“聘任作者”、“委托创作”等让作者完全无法接受的条款。
这都引发了巨大争议。
从中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在资本力量越来越强势的今天,实际上资本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里的方方面面。
你比方说,一些社交媒体上买热搜、撤热搜的现象,现在都已经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
不单单是微博,实际上在移动互联网,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但由于“信息茧房”的存在,人们懒得去寻找更多消息,而依赖于平台推荐的信息。
这就使得资本通过操控传递到我们面前的信息,通过精心营造“信息茧房”,从而操控舆论成为了可能。
这一点,在当前欧美国家尤为明显。而在我们这里,也已经有了苗头。
再比如,现在各种各样的流量明星、小鲜肉当道。这背后实际上是大量资本通过包装、炒作,来炮制流量明星。
这使得一些本来没有任何作品,也没什么才华的人,突然莫名其妙就成为了顶级流量明星。
而在这些顶级流量明星的背后,其实大都有资本运作的影子。
包括我们现在很多人常用的抖音,也越来越多充斥着资本运作包装的痕迹。
从我们年轻人的追星文化、再到我们平时获取信息的渠道,再到当前文化创作领域。
其实方方面面都已经到处都存在资本运作的影子。
这个本身其实也很难说有什么问题。
比如说一部小说,想要改变成动漫、影视剧、乃至电影,没有资本的运作支持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的文化产业想要壮大,没有资本运作支持,也很难实现。
但问题在于,资本在运作过程中,如果缺乏互相之间的制约,任由资本逐利的话。
那么整个文化产业链,从内容创作者,到最后消费者,都只会成为资本收割利润的工具而已。
这实际上会使得,只要是有利可图的,资本完全不在意内容的好坏,从而形成劣币驱逐良币。
最终会是我们整个文化产业,成为很空洞的花瓶。
这其实是挺要命的。
特别在当前红蓝之争的大背景下,我们怎么去跟美国做全方面的博弈,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我们如何跟美国在文化层面上去做博弈。
如果我们国内的资本,不尊重内容创作者,不尊重消费者,我们想要在文化产业上去赶超美国,自然是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