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七章 俩千里风尘  黑剑客与白书生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神州有城,名为江陵,

楚国国都名为江陵,江陵背靠沧水,依水而建。

如同当今天下楚国与唐国并列为天下第一强国一样,

江陵城与洛阳城一样并称为天下第一雄城,俩城人口皆近百万。

洛阳与江陵虽同为天下雄城,不过单论人口而言,不管是楚国总人口还是江陵城中的百姓都要略胜唐国与洛阳一筹。

唐国拥有广袤的土地,而天下最富饶的土地却在楚国手中。

唐国的直道行军风驰电掣,而楚国的运河也是四通八达。

所谓千里江陵一日还讲的便是运河之功,

楚国有三条千里运河,而江陵正是这三条运河的中心枢纽。

楚国的物资源源不断从全国运输到江陵,同时也铸造了江陵城繁荣。

运河铸就了江陵的繁荣,而书院便是这座城的内涵。

千年前张圣人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九字真言,做为儒生立世之本,

而后又以有教无类创立书院。

千年一来,无数能人志士从书院走出而后扬名天下。

这书院便坐落在江陵城南。

沧水之上小舟轻荡,白净书生浩然站在小舟之上眺望江陵,

大河侧卧于江陵城畔,水面宽阔,水势平缓,

阳光落下,浮光跃金,百余艘船支横于江面,不远处还有帆影乘风而来。

千帆横江,争流而来。

俩千里风尘路,他走了一年,

就算路途遥远也不应走的如此慢。

一路上他走进了不少故事里。

看过不少山观景像,也偿过人情冷暖,见识过楚国的繁华盛世,也体悟过市井小民的无奈心酸。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在运河上当过纤夫双手血肉被磨破,在高门府邸中做过书童受尽冷眼,也曾做为上宾赢得满堂彩.......

见过残忍的盗匪,忠义的捕快,无良的官员,江湖的游侠.........

见过千万张面孔,人生百态形形色色,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读书千卷,行路千里故而知事故,其志不改,初心不变。

故知事故而不事故。

.........

一年下来岁月并未在浩然白净脸旁上留下什么痕迹,就是在运河上拉纤留下的老茧现在也消失了。

红尘滚滚来,我自白与世。

一年的风尘不能影响书生的心境。

小船头,他手还握着那卷书,腰中依然挂着一只竹笛。

一卷书,一只笛,伴他一年风尘。

临江而望,水光接天,他不由得长舒一口气,感叹到:“一年了,我终于到了”

“话说你也走得太慢了”

小船船舱内一人探出头来笑到,

那人怀中中抱着一把长刀,衣着邋遢不修边幅,斜倚在船坞上,看着宽广的沧水,也看着浩然白净的脸庞。

浩然转身笑到:“得走慢些不碍事,看的清楚就好。”

那人听着浩然的话云里雾里,若有所思。

他叫郭子健,喜欢用刀,

以前是个替人看家护院的,现在想做一个正经刀客。

他们俩算是朋友。

关于他为何会在这只小船上,为何会和书生浩然在同一条船上,这是他俩千里故事中的一环,

一年俩千里路浩然见过许多故事,也成为许多人眼中的故事,不过他与郭子建的故事却是其中最生动的。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浩然从俩千里外只身向书院而来,不过身上却只有十俩银子,出行一月便耗尽盘缠。

他做过店小二,为一口饭受尽尽白眼,饱偿冷暖。

他上过运河,当过纤夫,人随船走,在船板上风餐露宿,拉纤双手血肉被磨的破烂。

.........

后面还遇上了郭子健,俩人一步步向江陵走去,虽是穷苦却也没能饿死........

一年的故事可以这样简单概括,但其中的辛酸却不是一俩句能说清楚的。

不过这都不重要了,他已经到了江陵。

这里的书院是他梦的地方,也是支撑着他的信念。

就算这条路要走上十年二十年,他也只有一句话,

“上路。”

一年里来的点点滴滴不断用涌上心头,很是有趣。

“你手里的书到底写着什么。”郭子建纳闷道。

一路同行他已经无数次见过浩然手里的书了,一有时间宁浩然便坐下来看书,他很好奇书里有什么能让他这般如痴如醉。

宁浩然笑道:“想知道吗,我教你啊”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