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岁的梅河接任“戏班”班主之后,自然没什么威望,戏班里的几个人见梅河不过是一个黄毛丫头,就想着把梅河挤挤出去,他们另起炉灶,
反正这十里八村都知道他们的这几个人,谁家有葬礼若是需要唱戏的话也都会找他们,少了梅河,还少一个分钱的,
可梅河并没有气馁,那几个人既然撇下了她,也没有必要找几个无情无义的人,而且在梅河看来,那几个人唱功平平,根本没有必要和他们为伍,
那几个人单干后,梅河就准备在村里找了几个在家赋闲的老人,还有几个跟她年纪差不多的年轻人,组成了新的戏班,
那几个老人,唱功不差,都是老梅家戏班的后人,从小的时候就跟着父辈学习,养成了一辈子的习惯,很多曲目说来就来,甚是厉害,
至于这些老人是怎么被梅河说服的,梅河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是长辈们疼我,为了我们梅家戏班着想,”
其实那些老人都是被梅河身上的一股冲劲儿给打动了,重振梅家戏班不是梅河一个人心愿,也是那些老人的心愿,因为那些老人小时候都是跟着父辈在梅家戏班,吃着戏班的饭长大的,
至于梅河找的几个年轻人,他们的天赋都比较普通,可他们却和梅河一样对河北梆子有着独特的热情,而这些人中就有郭仁峰,
郭仁峰说,从小他和梅河一起玩的时候,梅河就是孩子头,别看那丫头小他几岁,可遇到事儿从来不含糊,头一个往上冲,
他们出生的村子因为唱戏的多,大家称他们梆子村,可有些心里怀着恶意的人却叫它戏子村,
而且还给那村子的人编了顺口溜说是:“西流庄,戏子村,唱丧礼,哇哇叫,谁家死人,它都唱,戏子义,婊子情……”
每当有人唱这个顺口溜的时候,梅河都会第一个冲上去跟人打架,因为梅河领头,不少西流庄的孩子也都聚集到梅河的身边,那些人形成了一个小团伙,谁骂他们,他们也不还口,直接还手,
所以一时间,那些平时爱说这些顺口溜的孩子也不敢再说了,
梅河一下成了同辈人之间的英雄,
所以十五岁的梅河要出来组织戏班,不少辍学的孩子都跟着响应,当然大家的水平良莠不齐,梅河就找了几个功底较好的跟着她一起组成临时戏班,底子差的就由村子里的老人先教着,
当然梅河要做的不光是这些,她自己手写了很多的小卡片,然后往各个村子里发,宣传她的戏班,而且价钱也便宜一些,
后来梅河的戏班子还真接到了几个活,虽然挣的钱不多,可对一群孩子和老人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只不过他们来往表演的路上都很辛苦,他们那会儿坐的是三蹦子,上面弄车棚子车斗里摆上很多的板凳,
而当时给梅河开车的就是梅河的哥哥,他哥哥虽然唱戏不行,可却是很支持自己那个妹妹的,
梅河接了几场活,村里原来几个撇下梅河的人就不愿意,他们觉得梅河抢了他们生意,就去梅河家,把梅河的家里砸了个稀烂,
梅河父亲死了,父亲没有什么兄弟姐妹,所以只有梅河和他哥哥孤苦伶仃的,他们只有受气的份儿,
两个兄妹家被砸了,就去找村委会评理,可村委会却不向着她们,
后来梅河就把这事儿闹到乡里,乡里的领导听说了,就赶紧进村里调查,
而负责调查的人正好也是一个梆子迷,他在听了梅河的事儿后,被梅河的热情所感染了,他决定帮梅河组建一个真正的河北梆子戏班,同时也为乡里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那个人叫郝俊友,当时在乡里认副乡长,
有了副乡长的帮忙,梅河和她哥哥在村里也就不受欺负了,他们在郝乡长的帮助下成立了一个正规的河北梆子戏班,当然起初的时候他们的实力仍旧不足,只能唱唱葬礼,偶尔唱下庙会,
可几年之后,不少年轻一辈的人学成,甚至不少外来村子的人,也到他们戏班来学习,因为这毕竟是一个营生,
再后来,梅河的戏班开始分为两部分的,学徒负责唱葬礼,戏班里的角开始专门负责唱庙会,
再后来在郝乡长的帮助下,梅河带着戏班子进了县城唱戏,当时梅河特别大胆的写了一出有关他们村子里情况的现代梆子戏,而且那次演出一举成功,
当时还上了县里的报纸,引起了县领导的注意,
为此还专门又多加了几场演出,场场爆满,
当时县里研究决定,就准备让梅河的戏班代表县里到省城去参加的一个文化活动,并给他们在省城的大戏院安排了一场表扬,
那也是梅河戏班最巅峰的一次,
那次表演轰动了省城,上了省日报,说他们戏班是河北文化的希望,
也是因为梅家戏班,郝乡长的仕途也是顺利了很多,在省城演出结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