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四十三)-(四十四)  70后的青葱岁月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洗好了?也刷牙了吧?坐下吃吧。”妈妈端了一碗玉米面稀饭过来,“喝点热乎,吃两个鸡蛋。”

父亲这时也坐下来,“多吃点,海超,下午才到呢?半道的饭店也不干净,咱尽量不吃。”

“对,卫生不行,都是宰过路客的,”妈妈拿了一个小网兜,里面装了一堆东西了。

妈妈又拿了六个鸡蛋,放进网兜,“六六大顺,一路顺风。”

“还拿了两包青岛钙奶饼干,,拿了几个苹果,路上饿了,就垫垫饥,”妈妈不断地安排着。

“行,带着吧,饿了不怕,”父亲也赞成。

“海超去了一定听你叔和婶子的话,”妈妈叮嘱着,“你叔好几个孩子,要搞好团结。”

“嗯嗯,放心吧妈,?”我答应着。

“有事,可以多和你英姐商量,她最大,考虑全面,”妈妈又嘱咐着。

“嗯嗯,好的妈,”我一仰脖把稀饭都喝出来了。

英姐是我叔叔家的大姐,下面还有三个兄弟,一个比我大,两个比我小的。

小时候回老家见过,英姐比我大四岁,堂哥比我大两岁,两个堂兄弟一个比我小一岁,一个比我小四岁。

不过好几年都没回去了,不知都长大了没有。现在啥样了。

四十四

客车启动了,哆嗦了一下,没有动静了,司机又开始启动。一边启动。一边不停地轰着油门。客车像个老人一样咳嗽着上路了。

车厢里没有不响的地方,车座子也有些松了,车里的各种零件,感觉都想松了螺丝一样,叮叮当当,尤其车窗玻璃跟车窗框碰击的声音伴随了我一路。

国道说是两条车道,对行各一条。本来不宽的路,路两边有几个骑自行车的,再加上有时会遇上马车,驴车,冒着黑烟的拖拉机,所以可供顺利通行其实的也就一条车道了。

如果对面来了车,老远就开始减速,双方都在端量对方车的大小,车小的一方,自然会减速快一些,让得主动一些,大一些。

车辆体格大的,自然就车速稍快,然后理所当然地依旧占据车道,狠狠的鸣着喇叭示警,直直向前开,但车速也是逐渐减慢,预防路边突然出来的自行车或者其他什么车子。

有讲究的司机会车时会在鸣下笛,表示对让行车辆的感谢。让行的车辆小,退路一边,这样心里也会舒服一些。

遇到乡镇驻地,正好有赶集的,那更得耐住性子,一边摁着喇叭,一边蜗牛般地挪动。

赶集的老农们光顾着挑选自己中意的年货,帽子围巾也戴的严实,哪管你身后的车辆急不急。

这时司机就会拉开车窗玻璃,大声喊几句,基本也没啥效果。气的又关上车窗,恨恨地骂上几句。

开着车窗,想来是不敢骂的,赶集的都是当地人,遇到愣头青,没准就拖下去打一顿。

就这样吵吵嚷嚷,一步一挪,走走停停,跑了快六个小时,中午时分,车子拐进了路边的一个大院。停了下来。

司机停了车,转身吆喝起来,“旅客们,吃午饭了,各种炒菜,面条,水饺,啤酒,白酒,应有尽有啊。”

说着话的空,就由院子里一排瓦房里走出一人,一路小跑,跑到司机门前,殷勤地帮司机打开门,“来了哥,辛苦了,里边请。”

顺手递给司机一盒过滤嘴香烟,司机牛轰轰地接过,把烟盒正反端量了一下,揣进了上衣兜。

“啊,来了,今天车坐满了,马上过年了。”司机昂首挺胸的在前边阔步走着,店家在后边小心陪着,请进了一个小屋。

然后就有个中年妇女出来,招呼客车上的旅客们。

”旅客们,旅客同志们,下来吃饭啦,都准备好饭菜了,干净卫生,味美实惠。下来啦啊!”

吆喝半天,下去的人也不多,大家都在吃自己带的面包、饼干、点心之类的。

中年妇女看起来有些垂头丧气,气哼哼地走向司机进去的小房间。

不一会,司机敞着怀,一只手抹着嘴,嘴角还叼着根烟。

司机来到车门口,大喊:“旅客们,旅客们,午餐时间,因为有些旅客下去吃饭,行李都在车上,请大家都下车,去饭店吃饭,我要锁车,确保安全。”

司机念叨完,有些旅客已经开始下车了,司机又挨个催不动弹的旅客。

“海超,既来之,则安之。咱们也下去看看吧。”父亲说。

“哦,”我答应着,提着妈妈给带的装着苹果饼干的小网兜,起身往车下走去。

一个露着棉絮的脏兮兮的棉被吊在门框上,油渍渍得在阳光下闪着亮光。

人一进去,被掀起的棉被一角掉落下来,来回晃荡着,又被后面人抓住掀起。

我皱了下眉,停下脚步,回头跟父亲说,“爸,中午头,太阳挺好的,也不太冷,咱不进去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