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十八、产融结合做开发  风生水起竞上游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东,到日常经营则由柴世明负责,李维方作为大股东代表,监管运营程序合法。新公司从股东名称中各取一字,名为京城健能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鑫能量和健行信托能注入的资金有限,新公司与万海集团相比,实力悬殊,无法像京北公司那样直接现金取得净地,快速开发。

柴世明和王总只能另辟蹊径,从京郊的大量转产转行的旧厂区着手,采用联合建设开发,利润分成的办法,用最小量的资金,进入京城地产市场。

确定行动路线之后,柴世明通过各方关系,广泛联系各区县招商引资部门,重点关注机械电子和纺织行业,寻找厂区占地较大的困难企业,采用异地重建,置换出老厂区土地的开发模式,可谓是一举两得。

柴世明经过小半年的上下求索,经主管部门批准,终于和无线电二厂达成协议,共同开发位于城北的老厂区。

无线电二厂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红火的时候,有上千工人,生产小到收音机电视机,大到雷达的各种零部件,是远近闻名的名牌企业。

改革开放以后,无线电二厂因产品单一老旧,受到日韩电子产品冲击,产品渐渐滞销积压,几乎到了资不抵债的边缘。主管部门和厂领导只好考虑异地重建,用老厂区位置好的地块,引进投资开发商,合作建设商铺住宅,来筹措造新厂上新设备的资金,转型转产,开发新产品,求得一线生机。

在位置更偏远的开发区里,健能公司用更大的工业用地,替无线电二厂建了新厂房集体宿舍和配套服务设施,建造费用打入购地成本中,老厂区三百多亩的转换成商业住宅用地。

用这种办法,比直接出资购地,综合地价要便宜三分之一还多,最大的好处在于资金可以分批支付,经营压力要小很多。

土地置换协议的落笔签订,意味着李维方和陈远宏一样,旅居京城的漂泊生活开始了。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