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被把持了权利的君子们称为礼乐崩坏。
那些短发的新潮青年很快受到君子们的猛烈抨击,称为一群上古罪人。
虽然新潮青年多数身份低微,追捧皇帝的势头却更加的汹涌如潮,如同热血铁粉,在街头巷尾,茶舍坊间,与士绅对垒叫阵。
热闹的场面被柳如是绘声绘色的报告给崇祯,崇祯嘴角露笑,这仅仅是开始,追随自己的新兴力量刚刚生出一点萌芽而已。
那些看似食古不化,其实利用资源阻碍脚步的,终将受到一波高过一波的冲击。
“万岁爷,毕懋康请陛下火速过去景仁宫。”王承恩小跑着进来乾清宫奏报。
崇祯眼睛一亮,如同猎豹一般冲了出去,惊得柳如是目瞪口呆,皇上生龙活虎,远不是那些文弱书生所能比的。
到了景仁宫,崇祯第一时间就看到了一支枪管,凑眼看过去,里面的线膛清晰可见,阳线与阴线如螺纹一般的缠绕,直到枪管的另一头。
虽然不理想,缠距也没经过反复测试,总比滑膛好,因为射击时可以让锥形子弹在管中高速旋转。
原则上,膛线缠距越小,射弹转数越大,射出的稳定性就越高。
不过,缠距大小影响枪弹的初速,因为膛线对射弹有阻碍作用,阻力大小和缠距相关。缠距越小,阻力越大。
所以膛线缠距需要衡量稳定性和初速度的阻力。
这根枪管的缠线,是崇祯照着前生练习玩射击看过的模糊印象画出的,再经过工匠打造,缠距的精度肯定不如后世,但好歹也有膛线,远强于滑膛。
他也知道,仅仅打制这根枪管,四个工匠十二个时辰毫不停歇的赶制多日才刨出膛线,想大规模的制作很有难度,只能逐渐的增添一些,作为狙击用。
线膛枪的打制得用机械力量,尤其是刨出阴阳膛线,靠手工人力太难太慢了。
当前哪有什么机械力量,军兵仍需以滑膛遂发枪为主。
需要大批量的后装线膛枪才能主导战场?
崇祯没这么认为,看过的电影《滑铁卢》中,用的正是滑膛遂发枪。
直到美南北战争前期,所使用的仍然是滑膛枪,而且还是从前端枪口装子弹的,后期才陆续装备线膛枪,那已经到了十九世纪中叶。
人家流寇满清不玩互相枪毙,纯粹靠步兵拿刀剑冲锋,崇祯倒想瞧瞧他们的头皮有多硬。
至于怎么对付骑兵,崇祯嘴角露笑,脑海中浮现出了电影《滑铁卢》中的骑兵墙式冲锋。
那阵势,比如今散骑冲锋强出了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