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全家
看陈家
一脉六家
年少不知家
听父辈言其家
大友挥斧为一家
二水苦读报效国家
三发入沪闯四海为家
面为菜盐水汤勤俭持家
四小怀胎九月助娘家
五丽学成回馈大家
六红辍学找厂家
兄妹亲便为家
何以利吾家
立业成家
观百家
安家
家
窗外烟花绽放着,屋内一家人坐着,现代化的改变促进社会发展,却拖慢了亲情沟通的步伐。当下的80、90后在餐桌相聚时多的是嗯、额、啊这些感叹词,少的是相互沟通;多的是手机微信滴滴的聊天声,少的是餐桌上面对面的交谈;多的是我吃的差不多了、我吃饱了、你们慢慢吃等等,少的却是餐桌上把酒言欢的气氛……
一切的改变可以说是时代的改变但更可以说是人的改变,匆匆的2018年落下了帷幕迎来新曙光的2019年引领向前。和往常年夜饭一样菜品还是原来年少的菜品,可实际吃起来味道却已不再是原来那个让人垂涎欲滴的味道,一餐多家的年夜饭显得很匆忙、很有气氛但殊不知一餐多家胃的难过。
工作后的陈宇和还在学业旅途中的老姐都渐渐走向沉稳,但心中志向却越来越远,正是因为这份志向让他们回乡的次数越来越少,寻找孩时的回忆也越加模糊不清。根据老家过年习俗每年大年初一都得有“起火”、“开井”这流程,“起火”源自请灶王爷,每年的第一天做饭必须用明火做饭,做好的第一碗米饭要上供祖先,祭奠给灶王爷吃。“开井”源自井龙王,时代没有变化之前一村只有一井,全村大大小小都是喝一口井里的水。为了保证水源足够多养活大家,所以每年年三十晚上全村每家每户都得来井边祭奠井龙王预示一年结束了然后开始“封井”,第二天大年初一又得早早的来的井旁边用爆竹声“开井”请出井龙王,祈祷新的一年里水源不断。
正是因为这些时代遗留下来的习俗让陈宇感觉孩时的记忆有溯可追,因为过年老家才会启动封存已久的灶台孩时的灶台已被如今的煤气灶、天然气灶所替代,饭菜依旧是一样的做法可如今却少了些柴火的味道。
年夜饭过后老妈在一旁整理锅碗瓢盆陈宇与老姐坐在厨房说道:“习惯了煤气灶的开关,突然一下子让你点火,烧柴做饭还真有些不适应哈”。
老姐嘲讽道:“小时候你又没有怎么生过火,你过着可是大少爷的舒服日子,这种事怎么能劳你动手呢?”
陈宇呵呵两声后道:“我没生过火?小时候夏天拖地、烧水是谁?忘了?你可是喝着井中水却忘了挖井人啊,谁说我不会了?”
为了证明自己实力还是存在的。陈宇拿起打火机点燃细小的树枝树叶,时不时加些柴屑沫进去,待到火星四射时再逐渐加大柴火,等火苗越来越大柴火也逐渐烧起来陈宇不服气的对老姐说道:“看看这技术,还有谁?我还是没有忘本吧”。
老姐点头示意道:“是哦,没有忘本。倒是不知道谁小时候一听到可以去田里摘西瓜,就屁颠颠的跟去了,然后不管西瓜大小熟没熟看见圆圆的西瓜就一顿摘藤”。
哟哟哟哟陈宇服气道:“开始翻老黄历了,不知道谁小时候摔碎了锅碗让他人顶罪?不知道谁小时候没钱但是想买的东西太多,又叫他人去跟父母说自己想要?不知道是谁一到周末天天霸着电视机看什么韩国‘情书’综艺节目让他人只能干瞪眼?不知道是谁……”
一通溜的说出了许多年少孩童时期有趣的事情,当陈宇与老姐还处在互翻老皇历相互吐槽时,老爸手拿着牙签不时的清理牙齿道:“你们小时候过得日子算是比较舒服的咯,像我小时候过完今天也就是年三十,年初一后就是开始过难咯”。
老姐疑问的道:“大过年的不是每家都快快乐乐、高高兴兴的迎新年吗?”
老妈也一旁的唠叨道:“大过年的说什么呢?还‘过难’不吉利,呸呸呸”。
老爸不耐烦道:“儿女都这么大了,常年在外今天好不容易在一起,还不允许我们唠唠嗑了?你洗完碗后去沏些茶来吧”。
陈宇也一旁打酱油道:“老妈,摸摸水看看水温咋样啊”。
老妈这才放下手中活道“差不多吧,用余火在熨一阵子就行了”。
老爸哀叹一声接着刚才的话题道:“没钱没米怎么过年,每到过年还得提前去跟亲戚家借米借钱。你说这日子是不是过难”。
老妈将洗好的碗筷逐一放好后接道:“你家那么多人还会没有米?人多力量大,那时候是种田务农年代,劳动是第一生产力啊?你这话说出去不合理啊?”
老爸端起一把凳子沏好一杯茶细细的回忆道:“这事还得从我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