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一章 治军严明罗一贯  大明天启年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跟理想主义者谈现实总是很麻烦,很不幸的是,大明的文官们大多数都是极富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者。

徐光启和崔景荣二人已经算是其中比较务实的人了,可还是没有跳脱出这个怪圈。

朱由校很是无奈。他当然也想重建宝船舰队,也想把远东地区的广大海域变成大明的后花园。

可是,大明没钱呐!自己这个皇帝每天都只敢吃一顿饭,又上哪儿弄钱呢?

看着眼前两位风尘仆仆赶来的老大人殷切的眼光,朱由校也只能命林礼和黄锦二人在宫内多加寻访,看看有没有什么上年纪的老人儿知道宝船图纸的下落。

得到了皇帝肯定的答复之后,徐光启只在驿站休息了一晚,又匆匆的离开了京城。

辽东那儿还有他刚刚练出个模样的炮兵,自己这次还得把从阿方索手里骗来的几个炮手带到辽东去好好给他们上上课!

就在徐光启正念叨着他新练的炮兵之时,熊廷弼也早就派了新任辽阳副总兵罗一贯往天津接应新买的大炮了。

不同于只有三四百斤的佛郎机炮,这红夷大炮一门便是四五千斤,得用四头健牛才能拉动;当然了,两者的威力也不能同日而语,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红夷大炮都要远远强过佛郎机炮。

为了确保押运一事万无一失,熊廷弼直接从辽阳抽出了三千骑兵前来护送这批至关重要的火炮。

这样一来,这支二百多辆大车的组成庞大队伍自然是慢如龟爬,只四五天的功夫便被从北京快马赶来的徐光启追上了。

罗一贯是个一贯的人,一以贯之地行使军法便是他一贯的信条。

这样的人,说的好听些就是耿直,说的不好听就是脑子轴,撞到南墙上都不肯回头的那种。

徐光启赶到的时候正值巳时三刻,离他规定的午时扎营还有一刻钟。他带来的家仆徐七伸手拦住了一个士兵,正欲问话的时候却被那人一肩膀挤开,“噔噔噔”退了好几步才停下。

连连招呼了好几个军汉都是这样,徐七忍不住要去找那个穿着一身明光铠,将主模样的家伙去理论了。

在辽东的武官以贺、尤两位总兵官阶最高资历最长,连他们二位都对我家老爷客客气气的,看你这模样左右不过一个参将,手下的几个兵竟敢对我家老爷竟然如此怠慢!

他把袖子撸了上去,正要气冲冲的上前之时,却被徐光启叫住了:

“不妨事,我看这些兵将也不是故意要怠慢。军法有云“出越行伍,搀前越后,言语喧哗,不遵禁训,此谓乱军,犯者斩之。”此人治军严明,不妨等他们休息之时在上前通禀。”

徐光启看着眼前这只军容严整,进退有据的骑兵,心里不由得有些赞叹。

开国之初,大明的士兵军纪还算是严明,流传了千年的“七禁令五十四斩”还算是有效,在太祖高皇帝的铁腕之下,从没人敢去捋老朱的虎须。

要是换了前朝的大宋仁宗,连文官们指着鼻子骂他没儿子都能笑呵呵忍下来的宽厚天子来统治,武将们可能还敢私底下搞搞小动作,吃吃空饷;

但在老朱手下,搞小动作的唯一下场就是死,甚至还累及家人亲朋。

跟着老朱打天下的朱亮祖跟广东豪族勾结,被老朱一道令提回京师,跟自己的长子一同被铁鞭活活抽死;这可是大小数百战,受创几十处的功臣!

还有胡惟庸、蓝玉、李善长、冯胜、傅友德...老朱杀起功臣来像是割草一般轻松写意,着实把武将们杀的吓破了胆,只能缩着头装乖宝宝,因此开国之初的明军尚能算得上是军纪严明,能打敢拼而又善战。

永乐时期的明军跟着成祖五打漠北,在以战养战之下也为后世之君留下了强大的三大营。

等到英宗北狩,一下子葬送了大明开国的精兵强将之后,大明的军纪便不断败坏,在倭寇入侵的时候,朝中的大员们才惊讶的发现卫所军制已经崩坏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从而不得不从各地募兵。

到了萨尔浒之战时更是连募兵也不堪久战,四路大军竟是被建奴一一击破,甚至没有任何一路能守住哪怕仅仅一天,这才被杀的首尾不能相顾,最终丢失了小半个辽东。

在徐光启看来,这屡战屡败的惨烈现状归根结底还是大明的边将出了问题。

兵为将之威,将为兵之胆。一支军队的灵魂全在于其将主,若是将主严于律己,治军严明,军队自然战无不胜。

若是将主只想着克扣军饷,中饱私囊,就别怪士兵在战时不愿出力,最终落得个大败亏输的局面——同样是募兵,当年的戚家军不就做得挺好吗?

人家可是开战之前先把银子抬到阵前,明码标价一个人头两纹银,一手交头一手拿钱,这才把戚家军练成了一支战无不胜的强军。

孙子兵法有云,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