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决赛前赛制更易、连备战疲累迎赛  开宗明义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经过了吃饭和玩闹,建筑一二班的辩论队也都熟悉了起来。两个班级的辩论队还一起拉了个群,叫“我们都是冠军”。

决赛的场景,想必不会像半决赛一样剑拔弩张。

这次院新生赛的决赛,本来是定好了,按照以往的惯例直接办了就可以。

但听说,上面调来了一个团委老师,这个老师非常关注辩论比赛的事情。之前因为刚刚交接,工作繁忙没有过问。到了决赛,想起了院里还有这么个比赛。

于是,他插手进行了更改。

原定的辩题没有变动,依旧是“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弊大于利”。毕竟,这道辩题一开始就发下去了,持方也定好了,不便更改。

不过,半决赛失败的两个持方,也要上台以同样的辩题进行比赛,争夺季军殿军。

另外,比赛的赛制,由原本的,一个一个相互问的赛制,改成了全国范围内都在用的“联赛赛制“。

赛制一更改,新规则发放下来,群里直接炸开了锅。

薛涵和莫语一直控诉整个比赛没办法进行,新的环节根本掌握不了。

就连朱晓妍也抱怨,改变的未免太过于匆忙了。

那么,这种赛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个赛制下,首先是双方立论,但是立论之后紧接着,对方的四辩,就要进行“质询“。

所谓的“质询”,其概念取自于法庭辩论,形式上就像是审讯犯人。

“你从那里走了之后又去了哪里?“

“长官,我是良好公民。”

“别说没用的,告诉我你当天去了哪里?”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质询方扮演“警察”,被质询方是”犯人”。质询方可以打断发言,被质询方不鞥你反问或者反打断。

在这个质询之后,又有双方的“对辩”,也就是两个人的自由辩论。

之后的环节,又是质询,三辩需要对对方的三个人进行盘问(和质询是同一个意思),可以更换提问人选那种,一个人站起来打三个,非常壮观。

别的倒是没什么新奇的,正常的自由辩论,正常的结辩,时间稍微长了一些。

赵承言以前是经常使用这个赛制的,任何地区的联赛杯都是这么个赛制。他在群里告诉了大家几个注意事项,比如,三辩质询的时候,对方三个人也要站起来。打断的时候,被质询方要及时不说话。计时人员的计时,有的环节是一起计时,有的是只计算提问方的时间。

详细的介绍了一上午——两节大课。整个群聊才稍微平静了一些。

生活总在强暴、如果反抗不了,只能适应。

总不能,两个班级揭竿而起,直接原地造反,推翻团委老师统治,

那就只能,对着视频和手头的资料,好好准备咯。

建筑二班的讨论,本来就已经很多了。

这次的讨论,反倒不再是由赵承言一个人进行灌论,其余几个人听着了。

薛涵、李欢和杨帆,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

李欢疯狂地寻找各类“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弊大于利”的视频,从海峡赛到联赛到网赛,大大小小十七八个视频音频。

杨帆则是啥也不说,一直低头查资料。

薛涵更厉害,天天给一个不知道是谁的人打电话,听声音好像是在练习质询。

薛涵:“……所以,我们在立论中,不能像视频里一样,只说历练的好处。大学生创业也有很多的扶持政策,而且互联网时代,会有很多的信息的。”

李欢:“但是总体成功率不高这个事情,对面肯定会说。”

杨帆:“要不我们在立论里自己就说了,反正是比较。”

薛涵:“决赛是老师评,那个新来的团委老师据说还懂辩论赛。”

李欢:“赵哥,你觉得咱们怎么办啊?”

赵承言今天讨论时候没怎么参与进去,只是在一旁看着大家讨论。对于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这道题,他其实还挺了解的,无论正反双方的资料,他都查过很多。

这题他在帝都大学新生赛时就打过,联赛时也打过,八校赛时候还遇到过

之所以他没有多说话,是因为他觉得,决赛是个硬骨头,赛制的改变提升了队友的作用,这就很需要队友加入进来了。

赵承言:“我觉得你们说的没错,但还是那句话,我们要先查,再处理。”

薛涵:“还需要查什么啊?”

赵承言:“搜索知网,现在网络是学校的网络,知网是免费的。所以,到知网查几个论文。要注意,大学生创业这个课题,很多大学生都选择过。是比较普遍的课题,所以论文存在着滥竽充数的情况,要多查,之后我会筛选。”

薛涵点了点头。

赵承言:“班长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