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兵通常都是主力部队,实力不虚匈奴人,完全可以独自与匈奴人交战,并不需要守军帮忙。
这样匈奴人就被拖住,高机动性的特长就无法发挥作用,援兵也不用满世界去找匈奴大军交战。
这个战术虽然死版,但是却在雁门取得了不俗成果。不过,这个战术离开了雁门就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
但此次的援兵可达不到此前的层次,人数对等可能没问题,但数倍的差距就难说了。
以往的战斗和匈奴人的敌我比例通常是三比一左右,这现在十比一,怎么打?
楚轩只能默默希望匈奴人里头没人看出这个漏洞,头铁一点,直接攻城。
原先以为的好计策如今看来错漏百出。
楚轩赶紧把发现的这些不足写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这是他在读书的时候就养成的好习惯。
驻守雁门的六年,是楚轩不断进步的六年,小本子上记录了这几年来到错误。
第一年,考虑到敌强我弱,楚轩放弃固守,撤走所有百姓和物资,使用蘑菇战术拖死来犯的匈奴。
但是恼羞成怒的匈奴人在撤退的时候纵火烧毁了好几座县城,大量百姓无家可归。
此后楚轩就一直把保护城市作为战略任务之一,把重心放在如何坚守城池。
雁门如今的防御体系就是楚轩一次又一次的吸取教训改正而形成的。
预警能力差,楚轩就修筑大量烽火台,制定烽火密码。
城楼挡板防弓箭,凹凸带防步兵,陷阱坑防攻城器械,燃烧瓶防云梯。
正是这样吸取教训,使得楚轩对付匈奴人越来越得心应手,损失越来越低,敌强我弱的形式也渐渐被扭转过来。
当楚轩吸收了并州北部三郡,将军队扩张到五万后,匈奴人再也不敢进犯楚轩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