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市场和文化市场持续高速发展的需要与区域和行业利益的驱动有力结合,于是区域菜品文化热烈张扬。但是,由于区域和行业利益驱动作用力的介入及介入力度的区别,中国大陆各区域菜品文化热烈张扬的程度和影响力表现出很大的区域差异。“东北菜”就属于启动较迟、张扬力度较小的大区域菜品文化之一。然而,这是非正常市场因素所导致的错误“市场信息”读数,如此广大与特异的饮食文化区,如此多的人口数量和众多的少数民族成分,如此深厚积蕴、风格独特的饮食历史文化,长期被冷落漠视的状况本身就是不正常的,东北菜以持续的影响力在首都北京,在津、宁、沪、穗、蓉等各省府级大城市,在祖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数城邑,所在店帜高标,染指云从。笔者数年来田野考察步履所及,南北疆,前后藏,云南,海角,又两番台湾宝岛,见闻所及,可以说“东北菜”已经是九州落户,四海安家了。
餐饮文化的表象和特征
作为中国餐饮文化演变的时代表象和阶段特征,东北菜热有其客观的必然性:
1.由于社会餐饮购买力的提高,城市中的外食大众群体已经形成,并在持续发展壮大。
2.时下的城市外食大众群体,以工薪族为主体群,用自己正常劳动所得支付外食消费,是这一主体群行为的最主要的社会特征。
3.经济实惠,营养合理,适度满意,是当代工薪族外食主体群的基本要求。
4.外食群体中的前大众群和外工薪族群,也开始了由20世纪80~90年代的饕餮珍奇向世纪之交青目“平居饮食”感觉的追求转换。
5.“家常菜”、“创新菜”的消费追求与“工薪族消费”经营理念结合的餐饮市场趋势造成了当代中国餐饮文化的一种时尚:它反映了大众的饮食观念、行为趋势、普泛情绪,“家常菜”已经具有了明显的泛族群性社会特征。
6.东北菜因其传统的明显庶民大众性和市场化后的“家常”性而应运走红,可口、适宜、朴实、醇厚、自然及其异于酒楼极至模式内地区位风格的鲜明“关东”情调,与当代世界饮食文化健康、自然、绿色的走向大势精神一致,与当代中国餐饮时尚高度契合。
以上诸点正是东北菜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世纪之交迅速在餐饮市场走红的原因所在。“应运”就是顺应形势、符合规律,“运”是趋势,是中国餐饮文化积势运行的状态与指向。许多东北菜不仅脍炙入口,而且已经深入人心。“炒肉渍菜粉”、“炒肉拉皮”、“白肉血肠”、“酸菜火锅”、“什锦火锅”、“野菇炖家鸡”、“排骨炖豆角”、“猪肉炖粉条”、“柳蒿芽炖鲇鱼”、“尖椒干豆腐”等不下百余种原料、风格、口味均极具区域特征的菜肴,不仅久有传统,而且肯定还会有很长久的生命力。它们所以在今天拥有如此明显的超地域、泛习性广大的受众群,原因即为上述,尤其是可口、适宜、朴实、醇厚、自然的本质特点,当为东北菜的文化魅力与生命力所在。
我们不难发现,朴实、自然、醇厚仍是东北菜品文化的特点和优点,它与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大陆餐饮业“三神心态烹饪热”中那种花拳绣腿式的菜品模式大相径庭。“食”所以为之食,菜最终还是要吃的,不是为了看,不是为了玩儿,可吃、好吃、爱吃、吃了更爱吃,应当是菜品的属性,也正是传统东北菜的特点。从菜肴的原料,组配,技法,名目,闻之、望之而知其朴实、自然的风格,入口之后则立刻会感到可口、适宜、纯正、醇厚的特点。历经充分和广泛吸纳、推陈出新的长久发展,东北菜品文化依托区域饮食文化的蓬勃势运进入了历史的辉煌时期。由区域内最具代表资格,同时最富能力的饮食文化学、烹调学、烹饪教育、传统技艺等多方面专门家,长期精心策划、广泛调研、认真撰写而成的《中国东北菜全集》,应当是东北菜品文化历史发展的一次跨世纪的总结。新的角度,新的高度,新的视野,新的理念,新的信息,是每个对东北菜有认知、感兴趣的读者不难从本书中发现的。《中国东北菜全集》当然不是东北菜品文化发展的终极,但却是一个相对高度,是一层把东北菜品文化和东北菜品文化研究推上新的高度的历史性台阶,这是可以许诺的。
特点
?锅包肉不拘泥于细节,颇有东北人的气质。东北菜在做法上也融合了一些宫廷菜点和汉族饮食所长,利用东北特产原料和纯绿色食品原料,许多菜肴表现了嫩而不生、透而不老、烂而不化或者外脆里嫩、外酥内烂的特征,口味醇厚香浓,菜肴丰富又实惠。
经典菜例
荤菜:锅包肉、尖椒干豆腐、大棒骨、溜肉段、白肉血肠、熘肥肠、东北乱炖、酸菜排骨、酱骨架、酸菜白菜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葱烧鲤鱼、花椒嫩醉鸡、拌肉皮丝、爆煎鲤鱼、韭菜干丝、麻酱紫鲍、鸳鸯戏飞龙、红烧肘子、蛋泡银鱼、茄汁草鱼片、芹菜鱼丝、五香牛肉、熘花胗、蒜瓣烧田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