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八章 “权奸”之死  恭贺新禧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弘治十八年的龙头节,拖着病体的祝佑樘在御书房召见了内阁首辅李东阳,当时,他和李东阳商定了吏部尚书无人就任的问题。

最终,二人决定让原兵部尚书马文升任吏部尚书,空缺出来的兵部尚书的位置,则由马文升推举一个叫刘大夏的人接替。

马文升看人的眼光很准,刘大夏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国防部长,他在任期间,大明帝国的边界稳固祥和,不起战事。

当时,兵部奏报,因为疏于管理,军中马匹不足,军队里骑兵的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急需找人负责此事。

刘大夏很快找到了能够处理好这件事情的人——杨一清。

杨一清,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使,一个快五十岁的老头子,为人比较严肃,还有一个特点:长得比较丑。

管理军马确实不太需要长得好看,君不见当年管理天上御马的孙大圣也是“查耳朵,满面毛,雷公嘴,面容赢瘦,尖嘴缩腮”,可他管理御马的水平真不是盖的。

杨一清管马的水平大概和孙大圣有得一拼,但是他的职位可比大圣高级多了。

相比那个把大圣气得够呛的官职“弼马温”,杨一清的养马差使却是个非常重要的职位,道理非常简单,天兵天将会飞,可是没有军马,大明军队怎么跟冠绝天下的蒙古骑兵打仗?

杨一清把军马的事情管理得很好,后来,朝廷给他升了官,由原来的都察院左副都御使(三品)升到右都御史(二品)。

后来,朝廷还给了他一个新的官职:三边总制。

这个官实在是个了不得的大官,它当时管理的是甘肃、宁夏、延绥三个地方,真可谓是位高权重。

一个驻守边境的大官,有权有势,又能力突出。要知道,这样的人物,不仅好人尊重敬仰,坏人们,也是想要拉拢讨好,为自己谋福利的。

刘瑾正是想要拉拢杨一清的坏人中间最大的坏人。他颇为友善地跟杨一清单方面交流了几次,希望杨一清能和他成为朋友,两个人互惠互利。

杨一清却根本瞧不上这个太监,几次三番下来,把刘瑾理也没理。

刘瑾很愤怒,不同意也就罢了,你连个信儿也不回,太不尊重我刘某人了。我一定要给你点颜色看看。

不久之后,杨一清负责修长城的时候,刘瑾就找了个由头,狠狠告了他一状,搞得杨一清主动提出辞职。

就这,刘瑾还是不打算放过他,这位记仇的性子从来没改过。

第二年,他借口杨一清贪污军饷,把他抓了回来,关押在监狱,指不定哪一天月黑风高,就准备下手黑死杨一清。

关键时刻,默默关注这件事情的李东阳出面了。

他和杨一清其实是师兄弟,不过进入官场后并没有公开交往,而是私底下保持着秘密联系。

这次杨一清入狱,他又和以往无数次搭救被刘瑾坑害的官员一样,最终保下了杨一清。

刘瑾在李东阳的劝说中释放了杨一清,他并不知道,这位第二次从京城回家的老头儿,最后会送他上路。

正德五年四月,只持续了十九天的安化王叛乱被平定后,朝廷仍不知道消息,紧急筹划该派谁去解决这场混乱。

皇帝在李东阳的人的推荐下,决定重新起用在老家等待的杨一清。此时刘瑾也顾不上什么恩恩怨怨了,满口答应:

“现在能用谁就用谁,赶紧把叛乱解决了吧。”

杨一清官复原职,带兵前往宁夏平叛。按照军中惯例,武将带兵,是需要一个监军的。军情紧急,杨一清先带兵前往,监军张永则紧随其后。

张永,也是宫中的太监。他也不是什么好人,也是宫里那些讨好皇帝的“奸贼”中的一员。

但是他这个人是有些良心的,加上和刘瑾十分不对付,原来还曾经和刘瑾在祝厚照面前公开对打过,相当于已然与刘瑾公开决裂。

这次出兵平叛,不知道是哪位大臣天才的建议,竟然让这位公公做了监军,真乃是,给刘瑾的坟墓挖好了最后一锹土,只等搬棺入住了。

杨一清火急火燎地赶到宁夏,却惊奇地发现:叛乱已经被平定了!

搞清事情原委之后,他也对这位心里没点事儿的安化王同志表达了同情,然后就接管了一些主要犯人,找了个地方安顿下来,等待着监军张永的到来。

他是不喜欢张永这个人的,他觉得这个人和刘瑾都是一路货色,没什么好交流的。可他又是自己的监军,不见是不行的。

大不了应付几句,犯人交给他,再打道回府便是。

张永领着部分军队如期到达。和张永见了第一面之后,杨一清就发现,这个人和自己想得并不一样,他没有什么骄纵之气,反而很是谦逊客气。

多次会面交谈下来,他开始萌生和这个人合作,一起对付刘瑾的心思。没想到还没等他说出口,张永就给他抛出了合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