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六章 京城事,天下事  恭贺新禧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伟大的王守仁终于成功了,他成功实现了自己终生追求的理想。

一种空前的对世界的认知——“心学”诞生了,在一个偏僻荒凉的山洞口,在一片深夜寂静的林中,悄无声息,但是它的光芒将会映照整个世界,它的智慧将成为无数人前进的向导。

王守仁的名字也将和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圣人并列在一起,万古流传,随时间而不朽。

但是,暂时也就是这样了,王大人通晓了世间终极的智慧,他的思想光辉已经在时间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有人可以忽略。

可是,智慧毕竟不能顶饭吃,心神通达的王大人心念回到现实中来,久站一日的双腿已酸涩难忍,肚中也空空如也,咕咕乱叫。

回吧,回驿站,小辛不知道今晚做的什么好吃的,希望能给我留一点。

在月光映照的林中,王大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辨识方向,向着龙场驿走去。刚刚产生在这寂静林中的智慧光芒,永远不会消失,而且,在以后的日子中,它其实真的能顶饭吃。

能顶饭吃,这很重要。

…………

大明京城。

刘建和谢谦被赶走后,内阁中只有李东阳一人在苦苦支撑。他尽心处理政务,并努力挽救刘瑾做出的种种不利于国家发展的举措。虽然各处小心,仍不免出些纰漏,让刘瑾心生警惕,给他一些威胁和警告。

刘瑾对这个唯一留在内阁里的辅政大臣很是不放心,经常要安排人整治李东阳一下,不要让他做出什么危害自己地位的事情。

李东阳虽然书读得多,好几次都小心翼翼周全化解了危局,但还是被折腾得够呛。

与此同时,很多朝中的大臣也对他产生了误解,以为他是巴结刘瑾才独自留在了内阁里,平日上朝都没人和他走一块儿。甚至,他的学生也对他不假辞色,有的性情刚烈的,还写信痛骂他,要单方面解除师生关系。

李东阳苦不堪言,心中的痛苦无人诉说,也只好日复一日坚持下去。

先帝让我保守的秘密还没有告诉皇上,我要是气不过走了,这大明天下,还不知道要被刘瑾这些奸佞之**害成什么样子。

“唉——”。

长叹一声,继续工作吧,我留在这里,自然有我的良苦用心。

李东阳是对的,他在悉心处理政务的同时,还筹措营救了许多刘瑾本来要迫害致死的朝中官员:

正德二年,刘瑾打算整死在家种地的刘建和谢谦,李东阳出面营救,没让这两个倔老头儿共赴黄泉;

同年,御史姚祥、主事张伟被诬告陷害,李东阳出面营救;

正德三年,有个叫方奎的御史骂了刘瑾,刘瑾气不过,打算让他任上就为国家捐躯,李东阳出面营救。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很多,每次出面营救,总是要和刘瑾打招呼的吧,总是要招待的吧,总是要低声下气求人的吧。这样的情况多了之后,朝中明里暗里骂他的人也多了起来,说他没有气节,讨好奸佞。

也罢,骂就骂吧,我心里明白就是了。

相对于李东阳在朝廷里的谨小慎微,大太监刘瑾可就威风得多了。祝厚照兄弟特别爱玩儿,十分会玩儿,平时别说朝政,送上去的奏章瞄都不瞄一眼。

于是刘瑾的权力充分膨胀了起来。皇帝十分信任他,把什么事情都交给他做,完事儿之后还不怎么问结果。当时朝中的大臣往上递奏章,都要准备两份,一份给皇帝,一份给刘瑾。

换句话说,在刘瑾掌握大权的那几年里,大明帝国的皇帝,基本姓刘。

给大明当家的刘太监是想搞谁就搞谁,想弄谁就弄谁,他记性还特别好,特爱记仇。有谁骂过他,他永远忘不了,以后要是有机会,弄不死你!

除了爱记仇整人的一面,刘瑾又是个比较“热心肠”的人,换句话说,他其实是想干一点事情的。

无能之人的努力,其实往往等同于两个字:狗屁。而且权力极大的无能之人,做点事儿之后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刘瑾公公一没念过什么书,二确实没什么能力,他做的一桩桩所谓“努力”,把朝政搞得一团糟,好端端的局面搞得乌烟瘴气,各级官员叫苦不迭。

他又看不到这些没过脑子的举措造成的后果,一个劲儿只想着先胡搞,后捞钱。他这样胡作非为了几年,权势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肥,在他周围盘踞的势力也越来越庞大。

大明太庙中的国运之龙,自从被窃国运受伤之后,已经萎靡很久了。

…………

刘瑾在朝中胡搞乱搞的时候,大明的庞大疆域之内,也在发生着各自的故事。

正德二年,封地在江西行省的宁王朱宸濠贿赂刘瑾等人,恢复已裁撤的护卫,蓄养亡命之徒,并暗中资助江西一些山林中的蟊贼盗匪;

同年正月,财大气粗的善胜商会向整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