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二十三章:礼成(四千三百字大章,这是两天的量)  三国之天生鬼才郭奉孝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期以后流行起婚服的奢靡之风。

这奢靡之风倒也不是汉朝首创,战国中期便有,无论贵贱贫富婚礼皆操办得隆重喜庆。参加婚礼的人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婚家双方的亲族成员,二是婚家的友人,三是婚家的邻居。新人在这样一个人生的重大节日中尽其所能穿得华丽漂亮。尤其是新娘的服饰更为引人注目,蔡邕形容为“丽女盛饰,晔如春华”。婚服还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东汉女子出嫁时脚着漆画屐,以五色彩为系。

婚礼仪式后通常要举行酒宴,热闹的婚宴场面将婚礼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由于婚宴习俗盛行,即使家庭贫困也要勉强为之。根据现存文献记载,秦汉时期至少有两个时期出现婚宴上不能饮酒。第一次是西汉初年,高帝刘邦下令“禁塞嫁娶饮酒食肉”。第二次是宣帝时一些地方政府“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召贺”。前者是经济凋敝的现实所迫,后者则可能与地方官员提倡节俭有关。

:“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先秦时期的这一礼制到秦汉时已完全废而不用。婚宴上通常有歌舞助兴。婚礼上宾客亲朋与新人嬉笑取乐,了无顾忌。连孔子都支持婚礼要大办,不在意婚礼过度奢靡。

至于婚服,在汉朝,姑娘们出嫁之时,身穿红色深衣,足着翘头履,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并且这种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续到隋唐以前。我们今天熟悉的大红婚服其实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颜色是心态的反应,从婚服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华夏婚礼风貌乃至整个文化风貌的演变。正婚礼时着纯衣纁袡礼服,头戴“次”,以“纚”束发,插着一尺二长的笄。当时的新娘子还未有头盖红巾的习俗,人们可以直接看到面带桃花双颊红的新娘子的娇羞状。

希望这些能对大家了解古代婚礼习俗有些帮助。

大家月票、推荐票、订阅什么的来者不拒,狠狠地拿这些来砸我吧!

求收藏!求推荐票!求订阅!求打赏!求月票!

红尘在此拜谢诸君!

书友群:1055064608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