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自高祖皇帝柳如龙立朝初,共分封九位一品封王,十位二品封王,百位三品封王,而且这些封王皆为武将。
而一品封候则册封十位,二品封候二十位,同样的,这些建国初的封候之臣也都是文臣谋士。
高祖皇帝封位之后立诏,除开国封王之外,异姓不可封王,而封候自第一代封候开始,第二代第三代封位不变,如第四代弟子无才则递减一等。
假设一位一品封候,第二代第三代皆继承父亲祖父的封位,若第四代子第无才则减一等封位变成二品封候,从四代开始,四代后若第五代出一贤臣名相同样可以光复一品封候的封位,当然也可以再递减,直至废除封号沦为平民。
相比之下,封王就没这么多条件,只要你不谋反,封位不变,当然,战死且无后除外。
就像自高祖皇帝册封的九位一品封王,地处大汉东南的两位一品封王吴王与越王谋反,后来被平定,直接废除封号,诛九族,高祖皇帝册分的代表一品封王象征的吴王鼎与越王鼎都被收了回来,炼化成罪臣碑,碑上写满吴越两族的叛乱者姓名。
而从吴越之乱后,皇帝对封王便更加忌惮了。
至于封爵之位主要是分封于立有大功的中下级官员,无论文武。
论地位同等之下封王高于封候,不仅是地位上的差别,也是在封地大小与上交汉庭赋税差别,而封王封候最大的差别也是汉家天子最忌惮的,便是封王可以拥有私军。
一品封王五千私军,二品一千,三品五百。这也是为何立国之后不得封王的主要原因,封王权势太大了。
因为立国之后不得封王的诏书,所以封候变成了文臣武将最高的荣誉象征,封候中也渐渐出现武将的身影,当今最出名的便是大汉武将之首,一品封候武安候杨艺。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大汉传承至今,历十一代帝皇,沧海桑田,往昔的荣耀早己尘归尘,土归土,多少的英雄豪杰,顶尖权阀泯灭于历史长河之中也不少见,现在的这些封王封候有几个是立朝初便存在的?这些不谈也罢。
上任齐王林牧旧疾复发去世,林凤歌就成了大汉第九位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