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零四章 除蝗策  大家请我当皇帝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蝗虫俗名“蚂蚱”、“蚱蜢”,在我国广泛分布的是东亚飞蝗,最喜以禾本科植物为食。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明代名将郭登亦曾扼腕叹息道: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

可是前世生活在几乎没有再出现过大规模蝗灾的新社会,张顺对此倒是无感。

哪怕他穿越以后,陈州也曾发生过不大不小的蝗灾。在他小时候的记忆中,不过是飞来铺天盖地的蝗虫,刚好可以捉了烧来吃罢了。攫欝攫

不过,专业事交给专业人。张顺自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便不瞎指挥了。

于是,他便问道:“这蝗灾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又当如何处置妥当?”

张慎言正要回应,不料素来沉默的韩霖突然插话道:“或曰蝗即鱼卵所化,故而旱涸则鱼、虾子化蝗,遇水着卵滋生鱼、虾。”

什么意思呢?韩霖告诉张顺这蝗虫是由鱼卵所变化出来的。遇到干旱的年份,鱼虾卵便变成了飞蝗;到了湿润的年份,这些卵便变成了鱼虾。

张顺前世生物学虽然学的不好,不懂什么“界门纲目科属种”,但是好歹也知道鱼、虾、蝗三者根本就不是一个类的生物。

鱼类、虾类和昆虫,你现在告诉我,这三者其实是由一种卵所化,这不扯淡吗?

不过古人也不懂什么叫做科学文化知识,张顺也不指望韩霖进化为达尔文,只要解决蝗虫的手段好使就成。

于是,张顺便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示意道:“继续说来听听!”

那韩霖本来被张顺强行带到洛阳以后,他本以为张顺会使出百般手段迫使自己就范,为他效力。

结果,没想到张顺除了筑城之事对他稍有问询以外,其余时间皆放任自流。这对心怀大志的韩霖来说,实在是一种侮辱。

韩霖自认为自己学贯中西,深通天儒二教,只是怀才不遇罢了。他既有想光大天教的心思,又有当官光大门楣的念想。

要不然他也不会在历史上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大军进军山西的时候投降义军,成为李自成的记室,成为掌理书记。

既然如今已经加入张顺麾下,无论胁从也好,自主也罢,终究担了“降贼”之名,那韩霖就不免也借机想出人头地。

正好这治蝗之事韩霖在徐光启那里也听到过不少办法,便连忙继续说道:“蝗灾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故为害最广。”

这是分析蝗灾发生的时间,在夏秋禾谷成熟之时,所以危害最大。

“幽涿以南,长淮以北,青兖以西,梁宋以东,都郡之地,湖巢社衍,旱溢无常,谓之涸泽,蝗则生之。”

这是分析蝗灾产生的地点,大致在阳山以南,长江淮河以北,山东以西,嵩山以东的位置。再具体一点,便是在“旱溢无常,谓之涸泽”之处。

什么叫涸泽之处呢?有句话叫做“涸泽而渔”,这个涸泽之处便是指干枯的湖泊、水池。

“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在矣!”

这是解决办法了,蝗虫滋生的根本,在于干枯的水源之处。要想解决蝗虫,必须从这里下手。

你要说给张顺一支蚂蚱腿让他喝二两小酒,说不定他还能做到。你也问他蚂蚱的习性,那可就麻了爪了。&#21434&#21437&#32&#23453&#26469&#23567&#35828&#32593&#32&#98&#97&#111&#108&#97&#105&#115&#104&#105&#121&#101&#46&#99&#111&#109&#32&#21434&#21437

张顺也不能判断韩霖讲述的是否正确,下意识便看了张慎言一言。

张慎言被韩霖夺了风头,倒也不恼。见张顺望来,知他有几斤几两,不由笑道:“韩学士果然高才,老臣欲想补充一些,也无从补充了!”

不是,你怎么不准备问问他,那鱼虾卵怎么就能够“化蝗”了吗?张顺无语吐槽中,就你们这点生物学知识,实在让我难以放心的下啊!

其实张顺倒是多虑了,故人生物学知识或许不准确,但是以观察为主的常识还是准确无误的。

原来这蝗虫喜居于森林、低洼长草之处,而雌虫产卵之地却要求干燥并且草木稀疏。

寻常年份,由于雨水的浸泡,这些地点往往潮湿低洼影响虫卵的成活,更有青蛙等天敌大量吞食虫卵,以抑制蝗虫的数量。

雌虫一次性产卵数量在五十至一百之间,一旦久旱无雨,就会造成有利于大量虫卵孵化成活的环境。

由于蝗虫的繁殖和成长规律,一般第一年干旱,便会在第二年滋生大量蝗虫,引发“蝗灾”,故而有古人有“旱极而蝗”的说法。

既然张慎言也赞同韩霖的看法,一事不烦二主,张顺便连忙追问道:“以卿之见,当如何采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