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带着这些疑问,程文就开始了他的测试。
程文依然是按照他写的原型,从上往下开始进行测试的。
如果是他想的那样就太好了,但如果不是他想的那样,他就会浪费许多时间来探索这个到底是什么意思。
所以最后他还是决定从上到下开始进行测试,只有这样才不会遗漏任何东西,也是对产品的负责。
只是这一次,程文把每次有bug的分支都记录了下来,有bug他就给那个用例上加了一个小红旗的标记,没有是绿旗。
他想对比一下,是不是像他自己想的那样,绿色的都是没有问题的,红色肯定是有bug的。
而那些颜色深浅代表的是bug的等级高低,而绿色的深浅应该表示的是写的程序的好坏。
其实程序是分好坏的,在测试这边看来好的程序速度肯定是会快一些,每秒钟能承受的请求总次数会多一些。
等程文测试的时候,他发现有一个问题,就是那些标成绿色的确实都没有bug,但有的标红的他也有没有测出来bug。
“是我想错了?”程文对自己的这个设想有一些怀疑。
把整体都过一遍之后,程文发现系统一共标红了七处地方,但是他自己只自己找到了五处,还有两个他没有找出来。
经过这些数据对比之后,他发现应该和他想的是一样的,红色的代表的都是有bug的,而那些小虫子越多的地方代表bug等级越高。
“可是按照这个为什么还有两处系统标红,而我没有找到呢?
难道是因为我对自己的要求不够高,或者是说我测漏了什么东西?”
程文带着这个想法,就一直持续开始测试那两个他没有找到问题,但是系统标记为红色的用例。
又仔仔细细的过了一遍,程文发现原来他自己错了,这两个都有问题。
这哪里是系统?简直就是我的亲爸爸。
有了系统,今后我的测试之路还有谁能超过我?
程文心里如此想到。
因为这个技能太bug了,之前他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从头到尾来测试整个功能。
但是现在,只要他把测试用例写好之后。
打眼一扫就可以了,红色的肯定是有问题的,如果时间紧急,他只需要测试红色的部分就好。
甚至如果他写得特别特别的详细,根本就不用测,只需要自己复现一下,然后打开bug平台记录一下就ok了。
这系统也太厉害了!
有了这个系统,程文觉得他以后就可以躺赢。
别人需要做三个小时的工作,他也许就需要一个小时甚至更少的时间就可以了,毕竟开发写的程序里面,bug还是在少数的,他们又不是在写bug。
其他测试需要把测试用例全部过完,而程文不需要。
这太高效了,这样可能说一个小时都说多了,也许只要40分钟,甚至半个小时都是有可能的。
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程文可以利用这些时间来干其他事情,可以提高一下自己的技术水平,也可以刷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电视剧,甚至玩儿一会儿游戏。
最最关键的是别人可能会遗漏什么东西,但是他不会。
只要把系统识别出来的找到就可以,如果真的有遗漏也一定是程文自己的问题,肯定是他没有找全,系统是不可能有问题的。
系统怎么可能会出错?
这还没有多久,程文已经对系统深信不疑。
程文在这么短的时间提交了这些bug,那边的开发都有点吃惊。
他们相互也在讨论程文:
“这次是谁来进行测试的,这质量也太高了吧,一会儿功夫就找到了好几个问题。”
“谁说不是呢,我自己测试了两遍了,我以为没有什么bug了,没有想到还有好几个。”
“我们自己找自己的问题,是找不出来的。”另一个一看头发就知道非常有经验的程序员说道。
“我们抓紧时间修复,好让他再测试一轮。”
说完这些他们就不再交流了,而是闷头开始改bug。
在这帮程序员们修复并且推送了新的代码之后,程文发现那个半透明的玻璃上的测试用例,变了颜色,原来是有bug的地方是红色的,现在则有的变成了黄色,有的是黄色和红色相间。
这个黄色和红色相间的是什么鬼,还有这个黄色又是什么意思?
程文想了想,黄色可能表示的是已修复,而他这边只需要再做一次测试,如果测试之后没有什么问题,但可以标记为修复。
说到做到,程文先找了一个黄色的bug,验证之后把它标记为了已修复。
果然,半透明的玻璃上面的黄色已经变成了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