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章 老奴欲随君而死,血诏必传遍天下  逐夷平江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京师城中,景山之上,一片哭声。

王承恩小心将崇祯帝的尸首放下来,并用手替他合上双眼。

王承恩见崇祯帝已死,趁朱慈烺还在悲哭,不曾注意到自己,悄悄在歪脖子树一旁拉了个长绳,准备上吊,随皇上而去。

哪知他刚将脖子搭在绳子上,杨宁捡起一个石子,屈指一弹,就将他长绳打断,王承恩直接摔滚在地上,被几个小太监扶了起来。

一旁的朱慈烺这时才被惊动,赶忙起身道:“王中官,你这是干嘛?”

王承恩道:“太子爷,老奴服侍了圣上三十年,这一辈子的职责就是服饰圣上,圣上如今驾鹤西游,老母还留在世间干嘛呢?”

朱慈烺刚想再劝,杨宁突然拉了朱慈烺一把,道:“公公,你去吧,我们都不拦着你,反正太子爷今后是死是活,也与你没了关系。”

王承恩道:“杨大人是圣上托孤的重臣,您与上清众豪杰一定会救太子爷出京的,到时候太子爷面北称帝,杨大人您大施拳脚,老奴就不跟着掺和了。”

杨宁点了点头,道:“王公公说的是,到时候杨某在外行军打仗,太子爷在内连个值得信任的人都没有,说不得身边伺候的小太监经不住荣华富贵的诱惑,当了反贼或者清廷的内奸,那”

杨宁一句话没说完,王承恩一把推开周围的小太监,咬牙切齿地叫道:“谁敢!哪个小太监胆敢对太子爷有异心,看我不撕了他。”

别看王承恩在皇上和太子面前显得老迈不堪,但他执掌司礼监多年,在众多太监面前那可是老祖宗级别的。

他这一番话一出口,身边的小太监呼啦呼啦跪了一地。

王承恩继续道:“老奴这条老命,看来还得伺候着太子爷登基和大婚才是,不然老奴死不瞑目。”

杨宁冲朱慈烺使了个眼色,朱慈烺虽然因为崇祯帝殡天而心里难过,可此时眼看杨宁用激将法使老太监不再寻死,也稍感慰藉。

屈风扬靠近杨宁,低声道:“首座师叔,这太危险了,再不走就不好走了。”

杨宁故意放开嗓子,道:“太子爷都没说走呢,我们怎么走?没事,你放心,肯定能跑出去,顶多屁股给射成刺猬就是了。”

杨宁声音这么大,朱慈烺怎么可能听不见,闻言看了一眼城里,只见反军成千上万,塞满了大街小巷。

急忙擦擦眼泪,脱下外袍蒙在了崇祯帝的尸首上,来到杨宁身边,道:“杨大哥,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城里到处都是反军。”

杨宁双手一摊,耸耸肩膀道:“眼下该怎么办,还请太子示下。”

朱慈烺听了一愣,道:“孤王也没了主意。”

杨宁自顾自找了个干净的石头坐下,假寐起来。

屈风扬心领神会,命众弟子原地休息,众弟子领命,顿时呼啦呼啦坐了一地。

朱慈烺见状顿时慌了手脚,跑到杨宁身边,道:“别啊,杨大哥,我们总不能束手待毙吧?”

杨宁不答,拍了拍自己身旁的一块大石头,示意朱慈烺也坐。

朱慈烺无法,只得坐了,正容道:“杨大哥,我们不能在这里等死,我们要为父皇报仇雪恨,要重整山河。”

杨宁闻言点了点头,道:“太子贤弟这话说的在理。”

朱慈烺脱口而出道:“那”

他其实心里想说那为什么不赶紧想办法逃出京城,没有说完就被屈风扬打断。

只听屈风扬道:“太子殿下,首座师兄的意思是现在城内反军太多,就算武功再高,只怕也寡不敌众,况且还有皇后娘娘和几位公主,带着她们我们更难突围。”

“不妨暂且养精蓄锐,反军这个时候必定在到处劫掠,搜罗金银财宝,一时半会找不到这里来,等到了晚上,趁着夜色,我们更容易成事。”

朱慈烺顿时恍然大悟,略显忧虑道:“原来如此,只是此刻京师混乱,不知母后和皇妹是否安然无恙。”

杨宁道:“这点倒无需担心,皇后和公主那里有三十多名弟子在守卫,义军当中,除了他,没有什么厉害角色,大可放心。”

朱慈烺长舒口气,只听杨宁继续道:“只是有一件事颇为棘手。”

“什么事?”朱慈烺道。

“我们既要将陛下的尸首安全地送出京师,又要把陛下临终前的遗诏公诸于世,以激愤民心,怎么样才能把遗诏公布出去,这才是最棘手的。”

朱慈烺点了点头,屈风扬沉吟半饷,对二人低声说了一番什么。

二人顿时眼前一亮,频频点首。

是夜。

皓月当空,晚风习习。

一个白衣人腰悬长剑,身形极快,在京师错落参差的房顶上一晃而过,随即出现在了京师丽正门的城楼顶。

只见这个白衣人身后背负着的双手中,握着一根长竹竿,他四处张望了一会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