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令使是陈庆之麾下的白袍军军候,对秦斌等人行礼后,直言道,“禀君,陈将军两天前趁夜奇袭潼关,一战而下,后长安守将董旻来犯,陈将军率部歼之,并于昨天中午,趁长安城空虚,一举攻下长安城,现今陈将军正在长安城布防,因兵力缺乏,望君速派援军。”
“嘶~”
听完令使汇报,秦斌等人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卢植更是不信,潼关且不说。
那长安城可是旧都,虽然光武帝迁都洛阳之后,长安城的地位下降,城防武备废弛,但是充当了大汉二百多年国都的底蕴还摆在那里,就陈庆之那几千人怎么可能短时间里攻陷?
卢植带着怀疑细细询问令使一番,听令使细说一番后,也不得不信。
据令使所说,潼关的情况和函谷关差不多,都是年久失修,又因为长安离潼关很近,随时可以支援潼关,导致潼关的守备反而更薄弱。
陈庆之就利用这一点,奇袭潼关,一战而下。
然后发现这一仗打的太快,潼关守兵战死一千二百,被俘七百余,潼关守兵居然没走脱一人。
陈庆之又通过审问降兵,得知在战前潼关守将就派人向长安求援军,并且援军已经在路了。
陈庆之也就下令让部下依旧打着原潼关守将的旗帜,而他则率部埋伏在城中,待董旻率部入城后,就鼓号大作,伏兵四出,一举歼灭了董旻所带领的万余部众,董旻受伤被俘。
然后陈庆之又通过降兵得知,董旻此时已经将长安城大部分军队带出,此时长安城空虚,守军不足五千。
得知此情况,陈庆之就马收拢降卒,除却留在潼关驻守的两千步卒外,带着降卒和白袍军共计六千人,连夜出发,奔袭长安城,并乘长安留守不备,一举将长安城攻下。
至此,陈庆之引领不足三千人,连下两城后,部队数量不减,反而收拢降兵后,兵力一下子增加至万,所得军械什物,粮草器具更是难以统计。
听完令使述说,卢植等人都惊叹陈庆之的临机应变和大将之风,特别是从后世来的孟珙和王安石,更是想马见一见这流传千古的白袍将军。
让连日赶路的令使下去领赏休息后,秦斌就出言说道,“既然子云给我们这么一个惊喜,那计划就有所改变了。”
卢植等人皆是应是。
按原计划,秦斌打算等陈庆之一旦顺利攻下潼关,那秦斌就将会亲自去潼关,并谋划长安城。
现在却可以直接跳到下一个计划。
秦斌顿了一下又说道,“璞玉,本王任你为王府都尉,函谷关兵事全权交给你。本王留下三千战兵,辅兵五千,军械粮饷预留两年份给你,你只需要保障函谷关不沦陷即可。”
孟珙作揖应道,“末将领命,必保函谷关不失。”
秦斌又看向王安石,“介甫,本王任你为王府相国,本王治下政事由你接手,你主要任务就是收拢流民,开荒筑城,必要时候为璞玉输送兵源。”
王安石作揖应道,“臣下领命。”
秦斌又道,“卢师暂且屈居弘农王郎中令一职,随我去长安。”
卢植拱手,“老臣领命。”
安排妥当后,秦斌又与众人共饮一杯,然后草草结束宴会,各自准备去了...
次日,秦斌带着秦叔宝、卢植、王安石,以及一百玄甲骑、一千五百白袍军、两千轻骑,轻装出行,往潼关方向出发。
在秦斌离开函谷关没多久,李傕收拢了樊稠部众,又放下成见,与吕布商量一番后,觉得就这么回洛阳复命也不是办法,就决定尝试强攻函谷关。
又过了一天,吕布和李傕重整军势,带领着三万余人又一次来到函谷关前。
很快吕布和李傕就发现,函谷关除弘农王的王旗外,将旗却换了,从弘农王的将旗换成了‘孟’字旗。
吕布与李傕疑惑之余,又交流一番,都认定,弘农王应该不在函谷关中,关中守将换成了孟姓的不知名将领。
吕布与李傕觉得这或许是一个机会,如果能再夺回函谷关,重新打通两京要道,想来回洛阳复命时,董卓也不会过于责备。
二将也不多做计较,直接让步卒架着攻城器具,想一鼓作气将函谷关攻下。
随着几天的全力修缮,函谷关此时也不算破败,加之关城中武备充足,粮草充沛,可谓是兵精粮足。
在孟珙看来,函谷关此时牢不可破。
事实就如同孟珙的判断一样,吕布和李傕步卒强攻了几天,在函谷关前丢下了数千具尸体后,却连城头都没有登过一次。
吕布和李傕此时更是郁闷无比,不说关城中强弓劲弩恐怖至极,己方弓弩手完全无法压制对方。
就是那孟姓守将,守城方略可谓是滴水不漏。
投石机,那关城就数十投石机齐发,将己方的简易投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