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八章从各地采选的女子(1/4)  大隋之君临天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杨政拿起一份奏折,上面的署名,赫然是燕王罗艺。

献俘仪式一结束便上呈奏折,十分明显,关于东突厥一事。

“东突厥的问题,是时候了,早一点解决掉也好。”

提起突厥的战事,杨政格的外重视,开始翻看起来。

眼前的局势大好,建立起安北都护府,有超过八成希望。

三十多万精锐骑兵,那一批较为骁勇善战,几乎包含着整个东突厥的主力。

经此一战,即便是大隋不想再去理睬,至少三十之内无法南下。

而三十年,仅仅是保守估计而已,实际上还不止。

要知道…

现在草原漠北还战乱不休,部族之间相互攻伐,争夺那突厥共主之位。

即是,可汗之位…

这样一种局势,将会随着启民可汗身死的消息传开,彻底达到战乱的顶峰。

那时候,草原漠北的部族不会再顾及什么,争斗只会更加激烈。

现在,只待收拾掉草原漠北的残局,促进时机的成熟。

奏折内容较为简略,意思唯有一个…

身为军人,自当驰骋沙场,为大隋建立功勋。

特请战于天子,北进茫茫草原,收拾掉突厥其余的部族。

当看完这一份奏折的内容,杨政提起笔,开始批阅起来…

准许参与后续的扫北之战,不过,暂且留在长安等待宣见。

以便,宣布具体的作战策略,将东突厥给彻底打垮。

书写完最后一个字,杨政合起奏折,继而想着一些事。

之前燕王罗艺首次前来长安,还向自己表达着效忠,立场已经十分明显。

委任为扫北大军之一,参与对东突厥的征战。

有利于大隋在燕山一带的统治,同样,也可以加强中央朝廷的权威。

更为重要的是,算得上是自己的文武班底之一,倒也不是不可以。

当然,将燕王罗艺暂且留在长安,扫北大战准备不充分是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过几天上早朝的时候,可以让燕王罗艺一同朝议。

二十多年之久,即便是在高祖皇帝时期,都没有前来。

可以说,这是首次前来长安朝见,意义非同一般。

也好以示君臣之礼,帝王之威,顺道彰显天子的九五威仪。

使那些关陇军事贵族,彻底的效忠自己…

在世家门阀里确立,不输于高祖皇帝的地位…

如果说之前不久已经独揽朝政,这一次,无非是让那帮大臣吃个定心丸。

毕竟掌握大权,前后时间算起来才堪堪一个月,多少都会有些不稳固。

不稳固的掌权,往往是致命的…

稍有出差池,大臣肯定是闻风而至,对威望的打击较大。

而且,在实施一些军政策略的时候,难免会出现阻力。

而掌权的稳固,那就不同了…

因此,此次的上早朝在于稳固自己的威望,确立在天下世家门阀的超然地位。

届时才可以真正达到,高祖皇帝时期的局势。

运用起关陇军事贵族,以威望弹压世家门阀,使大隋的内部局势趋于平稳。

只要内部平稳,再加上,自己日渐递增的威望。

那么,便可以开始着手展开一些丰功伟业。

譬如…

远征高句丽!

踏平吐谷浑!

修建大运河!

不过,这几件功在千秋的宏图霸业,实在不能操之过急。

特别是大运河,需要以举国之力来展开,方可快速完成。

所以,十年,乃至六年之内必须完工!

如果三代人的时间来完成,固然比较稳固,属于徐徐图之的方法。

但是…

bb

大隋等不起,这一个时代也等不起。

倘若想要恢复中土霸权,他更加的等不起!

故此,只能将时间尽量缩短,尽量开通南北大运河。

正是想起前世里的隋末景象,再看到那一座晋王府…

无不在默默提醒着杨政,必须以史为鉴,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否则,势必会重蹈覆辙,重演一次隋末大乱。

那么,眼下的大好局面,一切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

“陛下,太后有懿旨传达…”

元岩的话说到一半,望向御案前的天子一眼,请示的问道。

身后,则是一名年老的宦官,正小心翼翼的行起礼。

“诏…”

听到是母后想要宣达懿旨,杨政纵然知道是哪一件事,仍旧放下手里的笔。

“陛下,从各地采选的女子皆已悉数抵达,共有一百一十名。”

“太后想请陛下移驾至嘉仁殿,观选一番采选的女子。”

上前几步,那年老的宦官宣达起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