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也不之言,就是一通故事,什么汉武帝时主父偃、徐乐、严安的上书,唐朝宰相姚崇上书唐明皇十件事。一面夸太宗之功,当于两位皇帝相比肩,又暗示太宗听劝才是上策,我可是给你台阶了。
然后阐述“兵久生变”,于己耗损严重劳民伤财;于敌入秋转凉,强弓马壮。可谓得不偿失,不如早日撤兵。
臣刚蒙圣恩,在外驻守,虽本不该言用兵之策,但如今年岁已高,命不久矣。正是要拼上这条老命,报效国家,报效圣恩。所以才擅言军事,忘陛下早早颁布诏令回师。
又拿出一套发展国力,民富国强,自然万国来朝的理论。言道此乃完全之策,以仁德服天下,比用武功灭群敌更有盛名。带万国来朝,契丹尔尔又怎敢独立抗宋,还不得是大宋的天下之一。
皇上圣明,定是被奸人所骗,才发师征辽。臣不顾性命之忧,出言劝谏,只望皇帝明察秋毫,停止北伐,振兴国家,远小人亲君子才能不负盛名。
这番话将的真是又捧又劝,让太宗听得是舒服不已。正好以此为台阶,踩着被小人蒙蔽,作了知错听谏的圣明君主。既不是体面,也可解决如今两难之境,太宗自然是欣然接受。
这赵普果然是活出来的千年人精,深知圣心,就凭着这三次上奏,便又重获圣恩。可见这老头的政治头脑,和政治嗅觉之灵敏。否则又如何前后两度任相,赵家更是经久不衰。
太宗满意了,自然要赐手书诏令给这位忠心不二的谏臣。道是曹彬、米信未依计行事,与潘、田二路兵马汇合后,共讨幽州。而是独断专行,率兵轻易涉险,孤军深入。这才被辽国乘虚而入,大败而归。这也不想如此拖延战况,可这两位主将不从圣意,才让速速收复失地的计划破产。
况且朕继承先王事业,刚刚使天下太平,也不想发兵。只是念人民苦于边患,燕赵百姓流落敌国。为救民于水火,才出此下策。并非想黩武穷兵,赵爱卿应当深知朕的心意。
如今呢,疆场上的事,已经作好部署,卿也不必为此忧虑。赵爱卿是大宋元勋大臣,忠言苦口,三次上奏,忠心实在可嘉。
一番说辞,全然不是自己指挥失当,中了辽国奸计。全然忘了魏王行刺,辽军埋伏的事情。真是将所有责任甩的一干二净,到是曹彬、米信等一干大将要倒了霉运。如此同时还不失威严,又是听忠纳谏,真是神武威名。
赵普自然表谢,圣上英明神武,都是这些奸佞小人,不听陛下安排。如今错失良机,又陷大宋于水火,这是罪该万死。以陛下的圣明,只要励精图治,待国泰安康,自然可以上继九皇,下观五帝。又怎需穷兵黩武,劳师动众呢。
君臣二人真是演的一出好戏,难得太宗又如此能搭戏的大臣。真是好一番的君明臣忠戏码。赵普如此为太宗搭台子,又演了如此一处好戏,太宗自然还是要给点赏赐的。
这宰相之位自打宋琪谏言,太宗大怒将其贬官之后,一直空着。太宗原想启用太平兴国二年的状元吕蒙正,此人宽厚正直,对上遇礼敢言,对下则宽容有雅度。又是新提拔上来的皇帝亲信,没有党派之争。
可如今赵普来了这么一手,太宗只好任用吕蒙正之时,又重新任命赵普回京任宰相。说是借赵普之品行为其表率,颁册任命赵普为太保兼侍中。
宋太宗更是对赵普道:“卿乃宋之勋旧大臣,朕所倚仗,古人常以其君不如尧、舜为耻,卿当考量!”赵普自然叩头拜谢。
如此一来,赵普与吕蒙正一同任相,这才发配不足一年,就能重获圣恩。可见其在政治洪流中敏锐的嗅觉,和掌舵航行,真是得心应手。人人道北伐大败,最是倒霉的一年。这赵普却是重回高位,在续前缘。不得不让人佩服,真是一条老谋深算的政治狐狸。
如今赵普三度任相,儿子赵承煦远在边关又立了大功。太宗自然也要调派回来,褒奖之余,让这位好副手一家团圆。
这赵承煦才跟着杨延昭一同返京,阔别半载,重回开封。
一路之上,虽然算是得了圣明。可以没有了赶赴沙场时的紧迫,倒也是一览沿途秀丽山河。杨延昭这一闲下来,又是怀念父亲和二弟。时时有些低落,偶尔还伤感一番。还好有拓跋玉儿这个人精,时不时逗逗闷子,倒也算是一番开解。
王猿更是个没脑子的,一路返京,没事就溜到路边林子里瞎逛。时不时带回来些野鸡、山兔、蛇蟒、野猪,再加上一身烤野味的本事,让人垂涎三尺。是不是的还采些野菌菇、山果子给大家做些汤食点心。
就连天天瞧不起他的白少羽,也时不时看着其手中香气扑鼻的野味,口水直流。毕竟都是年轻人,正是胃口大开的时候,沿途真是一饱口福。拓跋玉儿也常道:“想不到你一个野猴子,也能有如此手艺。不仅我党项一族,甚至皇宫大内都没吃过你这么好吃的山珍野味。
王猿自然沾沾自喜,尤其是白少羽面前,常常吊着胃口,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