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新概念大赛就这样悄然结束了,但它引起的热度却在这个还不是网络时代慢慢发酵。
《泸城日报》:新概念大赛结束!一等奖得主一共八人之多!
《新青年报》:下一位郭小明在哪?
《阳城晚报》:新概念大赛,真的能诞生伟大的作家吗?
......
受邀参加评审,并担任终审评委的泸城最高学府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一级教授卫从文在新概念大赛结束后,简单的接受了泸城新闻电视台的采访。
“卫教授,作为华夏的集大成的文学大家,这次您担任新概念大赛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卫从文言简意赅的回答:“发现国内优秀的文学人才。”
“那这一届您觉得会出现下一个郭小明吗?”
“这个提法本身就错误的,有风格的作品才又生命力的,华夏只需要一个郭小明。”
“那您发现了有潜力的作家吗?”
卫从文停顿了下,略微思考,对着镜头说:“简单的从一两篇作品就断定一个人在文学上是否有成就,是不客观和不不公平的,创作不仅仅需要天赋,更需要生活的阅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命力和张力。但如果说有潜力的作家,我觉得这一届或许会有人能够一鸣惊人。”
记者立刻来了兴趣,问:“你认为谁可以一鸣惊人呢?”
卫从文说:“我不知道判断算不算准确,这次的青年组一等奖得主有一个年仅八岁的孩子,但是他的文笔老练,很有钱先生的味道,从他的文字间里我看到了钱先生年轻的时候的样子。”
第二天,但这个采访视频在泸城电视台播出后,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
如果说新概念大赛本身就是文学圈一个热点所在,那么卫从文的话则立刻将这个这个热点变成了沸点。
不管是关不关心文学圈的人,人们很快都发现各大媒体报纸都在不留遗力的报道一件事情:
稍微含蓄一点的题目:《卫从文教授点名关注八岁一等奖得主!》;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题目:《独家暴料:下一个文学奇才,年仅八岁!》;
悬疑类型的题目:《他是谁???》;
狗血八卦类型的题目:《八岁获得青年组大赛一等奖,他是哪个富豪的私生子吗?》
紧接着,卫从文受邀新概念大赛,在《新青年报》上署名发表了一篇关于对这次大赛的专题文章:
当新概念大赛邀请我来担任终审评委时,我其实内心是挣扎的......有人说这比赛就是围城,没得的都挤破头想得,一半是因为名校中文系的自主招生优待,一半也是认为神圣极了。是文学殿堂下面的第一层台阶。它也确实是学生时代人文社科类的最高奖......
但我觉得,这个大赛最大的意义就是发现新锐作家,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时代的标志......之前的作家,需要各大报纸杂志的认可,渠道小,成功的概率更小,许多优秀的作者就此被埋没......
卫从文在中间的一段中,还特意提到了陈云:
如果说第一届、第二届一等奖得主郭小明是时代造出的英雄,那么年仅八岁的陈云将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标志性的人物,有足够的才华和天赋,不同的是,他的文字将会是这个时代的斗士......
这个时代太需要斗士了,文学里更需要斗士,我们不仅仅需要郭小明这样的华丽辞藻的文学工匠,也需要能够发人深省的斗士......
......
在卫从文的字里行间,明眼人都能看出,他将已经成名成家,正在泸城大学就读导演专业的郭小明比喻成辞藻华丽的工匠,而隐隐将陈云比喻成斗士,看样子他极为推崇这个年仅八岁的陈云!
这个文又将这个大赛的热度推动的更高了,人们对这个‘陈云’更加好奇了。
当满世界都在寻找天才陈云的时候,陈云却安安静静的躲在出租屋里写文章。
陈云深刻的知道,如果他拿不出像样的作品,他现在引发的热度,就会流星一样消散。
要出名,要趁早,此时不是陈云抛头露面的时候,他需要更多的作品来证明自己。
第一届、第二届新概念大赛一等奖得主郭小明,也同样受邀为第三届新概念大赛写了文章:
我是一个不想长大的孩子,经常会因为一件小事开心好几天,也会因为一个小的批评难过好几天。在我的世界里,一半是阳光,一半是看不清,数不清的忧伤。我以单纯的目光看着这个世界,也同样用单纯的心写下干净的文字。
看到第三届新概念大赛顺利落幕,我高兴的像个孩子一样,仿佛看到了我当年的我......
......
星空的印鉴,天空的背景,终有一天我们都会不可避免的长大,希望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