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七章 邱师兄的震撼  云山书院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乡村的生活节奏很慢,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看到的只是冬天原野的荒凉。等惊蛰过后第一声雷响过,沉寂一个冬天的土地就喧闹了起来。

云山脚下的土地也苏醒过来。吆喝着牛犁开沉睡一冬的黑土,翻开的泥土气息在晓风中飘扬。

陈晋觉得,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是最符合社会进步的理念。从专业农民转成专业山贼又再次转成农民的林家兄弟,毕竟没有丢掉汉人作为农耕文化代表与生俱来的本领,先把陈晋家原本的几亩地翻了,平整,备作秧田。然后扛着一个人就可以轻松搬动操作的曲辕犁,在新开的梯田上劳作。

人的转变这么快,其实就是因为能够看到希望。

新工具带来的效率是惊人的。劝耕巡查的师兄在看到林家兄弟翻地的效率后,猛然怪叫一声,拉着陈晋,扛起一架犁就往山下跑。亏他穿着一身官服,在崎岖的山道上跑得飞快。

陈晋暗道师兄武艺底子还在,还好自己这段时间在老道的指导下,武艺且不论,体力还是增长了的,不信跑不过你!

到了家里,不待坐下,邱远意低头摆弄着沾满泥土的犁,口里不住赞叹:

“这犁可真是山区耕田的宝贝啊!有了这犁,农时不误,收成必然大增!”

又一拍掌,哈哈笑道:

“这一次劝耕,收获之大,莫过于此。师弟,你可立下大功了!明日,不,即刻回去,我当立时上奏朝廷,为你请功!”起身就要提着那犁回县里。

“师兄且慢!”陈晋一把拉住这个兴奋过度头的师兄,“就这么把犁送上去?”

“那要怎样送?披红挂彩地送?”邱县令很是疑惑:这师弟莫不是觉得这功劳大,须得大大宣扬一番?

“送过之后,朝廷得功,万民得利,你师弟我,”陈晋用手指指自己,“我就算也得些赏钱,可真正动手做出这犁的林四呢?”

“自然也可请些赏钱。”

“然后就这么简单?”

“不然呢?”

陈晋摇摇头,郑重地说道:

“师兄莫以为小弟是重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自是明白。但就是这耻于言利,多少利于民生利于家国生产技术,沉于故纸堆中,或只作文人雅趣谈资,或受虫噬鼠啮,再不见天日。更有多少山野村夫灵光一现,却只用于一时散于一地,连收录故纸的机会也无!”

说道激动处,陈晋又想起后世华夏固步自封,轻视技术创新,限制商业发展,闭关锁国,导致国力衰退,外敌入寇的悲惨情景,摇摇头道:

“师兄,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文人思想渐入一隅,轻视儒学之外的所有学说,只于圣人言辞中寻求治国之道,却轻视技术提升民生富足之路,须知水可载舟,亦可煮粥,呸!亦可覆舟!”

邱远意听得瞠目结舌,这师弟言辞激烈,可细细思量,却如洪钟大吕,发人深省。口中喃喃道: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一边说一边踱步,走得几步,回身对庄重一礼:

“受教了!还请师弟教我。”

两人进屋坐下,陈晋道:

“弟以为,借由此事,朝廷成立专门机构,置于工部以下,专司技术研发推广,逐渐于官学中设置工学,使学子兼修,徐徐渐渐……”

一番交谈持续了许久,陈晋从学术开放,技术创新,商业开发,物资流通,民生保障等几个方面结合后世千百年经验积淀,将这一学术开放开启民智,技术进步推动国家发展的宏大场景向师兄逐一阐释,邱远意听得如痴如醉,连连拍案叫绝。

眼见日上中天,一番计议已定,邱远意不顾陈晋留午饭的提议,匆匆回去写奏折,却把曲辕犁忘在一边,陈晋只好唤林四赶着车送去,顺便也将这制作技艺再详细说明,以便师兄上报。

云山街因春耕显得寥落了些,可金陵城却在春来之后,仿佛人们都在一夜春风中蓬勃了活力。秦淮河左岸的十字街,开业一个多月的来福客栈金陵店,人头汹涌,一座难求。美食的吸引力在盛世往往会掀起火爆的风潮,崭新的装修,别致的格局,更重要的是丰富的菜式,使来福客栈一夜之间就成了金陵城食客们向往的圣地。

也不是没人觊觎,可想起开业时王少师家的管家亲自道贺,邱将军府中采办恭送贺仪,想打主意的人自然熄了念头,这文武两尊大佛可不是谁都惹得起的,惹得起的自然也不愿因这一桩生意就得罪这两方大佬,所以来福客栈这一个多月顺风顺水,说得上日进斗金了。

看着座无虚席的一楼大堂,两个十来岁的少年愁眉苦脸,年龄稍大些的那个说道:

“本来想着今天先生休沐,得空来这品尝一下美味,如今只怕难了。”

小点的那个撸起袖子,仰头就要往里走:

“这金陵城还有我等没座的酒店吗?直进去打出一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