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当沈俊发终于能放下为之一生奋斗不息的事业时,不禁为自己在创业之初所迸发激情和勇气感慨万千。那年秋天,为了及时拿到开采证,他已顾不上担忧整个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在各级部门之间往返奔波。因为大哥沈秉昌在县政府任职的缘故,他人生第一次如此深刻体会到“有人好办事”的道理,从此被他定位一条真理,即便上帝为他的事业关上了大门,他也能凭此为自己的事业打通一扇窗户。
“现在还不是开采最好的时机,一旦企业运转起来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往里面投资金。”起初,沈秉昌并不赞同沈俊发急功近利的做法,毕竟他清楚家里的开支经常捉襟见肘。他劝解道。“政府虽然响应经济改革鼓励私人开办企业,但是目前的煤炭市场并不让人乐观。”
“资源就是沉睡在地下的财富!”沈俊发急眼了,反驳道。“等世人都知道它的价值,那时候都不知道花落谁家?搞不好连口汤都喝不上。我就是拉屎也要占一个坑,将来谁也抢不走。”
沈秉昌一向都佩服这个弟弟的事业心,更何况他能有今时今日,沈俊发功不可没。
想当年,他们兄弟百里求学以便将来出人头地时,最艰苦的时候一顿饭就分吃一个馒头;在他即将学业有成之时,他们那不知疲倦、劳碌一生的母亲为了能多收几斤粮食,终因劳累过度而卧床不起,他还没来得及将他那满腔如滔滔江水的孝心化为现实,母亲便永远的阖上她那疲倦的眼睛,这成了他心里永远的殇。
而在他们兄弟俩都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沈老爷子表面喜上眉梢但苦胆都愁出来了。心性豁达的沈俊发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摸黑将通知书付之一炬,还因此挨了老头子一顿棒槌。头脑灵活、心胸豁达的沈俊发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先是接起老头子的教棒成了村里的老师,后来正好赶上兴修水库的天赐良机,他用自己的学识在工程上某得几份好差事,这才振兴了陷入低谷的家庭,让这个困难重重的家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沈秉昌和妹妹沈玉琴能顺利的完成学业,沈俊发功如再造。沈秉昌每每想起沈俊发躲在背地里偷偷地自学未竟的课程时,他就眼角发酸、暗自流泪。
思前想后,沈秉昌实在找不出任何理由来拒绝弟弟的理想,况且这是一个他认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展现广阔前景的事业。既然反对无效,那就坚定地站在一起:
“既然你吃了秤砣铁了心,我就全力的支持你。你只管放开拳脚的施展,我就是你最坚实的后盾。”他欣慰地拍了拍沈俊发的肩膀,坚定地说道:“我们兄弟同进退。”
同时进行的还有人员培训安排,在这方面,沈秉昌提供了最大力度的支持,将“大金刚”全部都派往县里的大矿学习矿务知识。沈俊发根据文化深浅、性格学识给每个人都定好了学习发展方向,然而还是有人因所学职业不是心中所属而心怀不满,当面斗胆量耍嘴皮。
“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锤!”沈俊发发话了。他环视一周,从每个人的眼睛一一扫过,直到众人安静下来,才以十分严肃的口气说道,“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不可能让你们稀里糊涂的回老家拿着乡亲们的性命开玩笑。所以,什么时候功德圆满、取得真经,你们什么时候再回去!”
没有人怀疑沈俊发是在编织一只吓唬人的老虎,因为只要他们展开幻想,就能预见他们的父母、妻儿在失去挚亲时是怎样一副令人毛骨悚然的光景。随着他们对这个行业深入了解,就越觉得这是一个将生命抵押给地球的危险行业,故而更加细心卖力的学习。当然,他们也取得了令自己都感到骄傲的成绩,在新年到来之前能与家人团聚便是最好的见证,那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学习能毕业。
为了表达对沈老爷子当年教书识字的栽培之恩,大年初二,“大金刚”经过早前磋商,提上精心准备的烟酒茶水齐聚沈家。遥想当年,沈老爷子可是他们这个文盲村里唯一的教书先生,以棍棒教学折服他们那一代人而著称。因老头子以“不为三斗米而折腰”的气魄锤炼他们的骨气,却以谷米杂粮作为他们的学费,所以他们私下里称呼他为“三斗米先生”。虽然“三斗米先生”那手握戒尺的形象在他们儿时的恶梦里就居住下来,如今还被他们烙印进自家的孩子的记忆中,用以吓唬他们的贪玩不学。但此时,“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他们才深深体会到老头子当年的伟大。
“谢天谢地!亏得当初跟沈老师多学了几个字,果然就派上用场了。”高子牙笑道,心里暗自庆幸。实际上,高子牙在沈老爷子的弟子中也是出类拔萃之人,常得沈老爷子赏识,夸其“心思剔透”,若在古代有军师遗风。
“早知道能派上用场,当初打死也要多学几天了。好多字我都不认识,它们却都认识我。”秦百升唉声叹气,开始怀念沈老爷子用竹条抽打他的日子,因为他从“三斗米先生”那儿继承的衣钵最少,所以只能学习靠力气说话的人工开采技巧,而与他朝思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