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章:演技派?  醒狮路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弯新月划过精致的角楼,给高墙内洒下一片朦胧昏黄的光,让这深宫里显得神秘而安静。

清河郡主疾行在鹅卵石铺就的甬道,前方一个引路掌灯的小太监一边控制着灯笼里的火不至于烧了灯笼,一边还要疾行,宫中的小太监最是知道谁该惹,谁不该惹。

来到一处宫殿外,清河郡主站定,等待小太监的通传。

“这便是此次兰亭集会的题目和答复,请皇兄御览。”听到清河郡主的声音,那位头戴帝冕,身穿九龙袍的男子才从满桌子的奏折中抬起头来。

“清河啊,辛苦了。快起来吧,今日关于新马政的议题,在你看来谁写的最好?”皇帝拍拍清河郡主呈上来的策论答卷问道。

“回皇兄,柳尚书家的公子写的最是条理清晰,脉络明确,当是认真研读过新马政的结果。”清河郡主低头回答。

“嗯,柳承倒是教出个好儿子啊。”皇帝微微颔首。

“这之中,定远侯世子苏醒写了俩篇佳作,一篇行路难,一篇将进酒,都可谓传世佳作”清河郡主继续回复。

“哦?素闻苏崇那个儿子才名不小,他之前写的诗朕也看过,还不错,不过这倒是我第一次从你嘴里听到传世佳作这种话。”皇帝翻动着奏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咦?”皇帝读完不禁赞叹“好诗,但如此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不像是一个生在侯府没受过挫折的人写的啊,难道世间真有此大才?”

“陛下,苏醒此人才学出众,诗词即使不像策论一样能用与近处,但从长远看,比策论更能表现陛下的文治。”

听清河郡主这样说,皇帝陛下脸上露出了笑容,确实,再没有什么能比一个朝代留下更多的文学典籍能形象的说明一个皇帝的文治了。

皇帝心情大好“苏卿这次出征也是立下了大功,朕还在想着该如何封赏他,看来,可以在他儿子这里封赏一些。”

说着又拿起另一篇行路难,看完之后挥挥手“清河今天辛苦了,你先下去吧。”

“臣妹告退”清河郡主弓身退下。

皇帝起身渡步,想着行路难中的诗句“呵呵,倒是有大志啊,就是不知道你这大志到底是什么。”

第二日,早朝,皇帝和众臣正在讨论关于定远侯的封赏。

右承福至出列,持朝笏恭拜:“老臣以为,此次大胜定可保东境数年安稳,给我大周修养生息的时间,定远侯当居首功,定远侯原本的封邑之上再加封邑,定远侯世子近日来的俩首诗一出,也勉强当得陛下亲封。”

皇帝端坐龙椅轻轻点头:可。

苏醒迷迷糊糊的醒来,只觉得脑袋有点痛,实在是因为喝酒太多的缘故,倒不是苏醒在兰亭会没有读诗被人灌了,而是因为苏醒的行路难和后面的将进酒一出,众人再不能做出与之相提并论的诗词。

在场都是熟人,不能在诗词上争锋,只能是用酒来灌醉苏醒,以报此仇。

苏醒从床上爬下,想起了昨日深思之事,坐在桌前一边研磨,一边想着该怎么给那位便宜父亲写信。

终于,在三易其稿之后,苏醒写完了这只能称之为一段话的书信。

出门,找到谢叔,谢叔还是那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似乎确定苏醒没问题之后谢叔看见他都懒得动了。

苏醒站定,“谢叔,我这里有一封亲笔书信,希望你能在父亲回京前交到他手上,信中之事关乎苏家命运,请务必小心。”

谢叔看着面前这位小侯爷,眼神中流露出惊异。

于是苏醒把自己的猜测和盘托出,苏醒对这位老仆的信任来源于记忆中父亲对他的态度。

“小侯爷放心,老仆一定完完整整的把信交给侯爷。”谢叔接过信,把信放在怀里。

苏醒拱手“谢叔路上小心。”

“老仆去也”

一晃又是半月,这半月来,苏醒的行踪相对无聊,早上起来,练习苏家枪法。上午在家中看地志、大周记。中午去找柳宗元蹭饭,下午就在酒楼中听戏,或是在金陵城中走走。

每天都会试着进入那灰蒙蒙的空间,实在是洗筋伐髓的效果太好了,苏醒还想要试试能不能捞到别的好处。

这日,谢叔回来了,一并带回了父亲的口信,只有三个字:知道了。

谢叔告诉他,这趟一点都没有耽搁,得到了侯爷的回复就立刻往回赶了,而且大军行进事务繁多,远不如单人独骑来的快。

按照谢叔的速度,和父亲那一日行军60里的军令,苏醒大概推算出了父亲回京的日子,就在三日之后。

军队凯旋,老百姓箪食瓢饮,夹道欢迎。

这天天气很好,苏醒在藏书楼里翻看名人传记,和这个世界的诗词,感慨道:“能在一个世界上留下名字的人,写出的诗词果然不比唐诗宋词差。”

忽然听到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